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回首過去,只展望將來」-伊拉克大選與歐盟
2005年1月27日歐盟希望,1月30日伊拉克各地的少數民族都能盡可能參與大選。而這一期望恐怕要落空。儘管如此,即使巴格達政府並非完全民主地被合法確立,歐盟還是有意於盡快與之外交關係正常化。
由於歐盟內部意見無法統一,在伊拉克長期設立歐盟代表團的提案未獲通過。法國首先主張,在新政府取代被黨派同盟勢力控制的政府後,應當設立歐盟代表團。去年11月的歐盟成員國峰會上,歐盟理事會主席、荷蘭首相讓.彼得.巴爾克嫩德呼籲25個成員國能達成一致意見,儘管伊拉克戰爭使成員國關係變得頗為微妙。
「別計較過去了,還是向前看吧。成員國一致認為,未來的伊拉克應該是一個穩定、民主、富強的,使伊拉克人民由衷自豪的國家。歐盟樂於為此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並將付諸行動。」巴爾克嫩德說。
為支持大選,使之穩步進行,歐盟已經資助伊拉克3200萬歐元,但是放棄了派大選觀察員前往伊拉克的意向,原因是有不少反對意見。過去兩年來,歐盟投入到緊急人道救助和重建伊拉克的資金達3億歐元,今年又追加了1億歐元。
但是援助不應僅停留在金錢上。歐盟外交專員貝尼塔.菲瑞羅.瓦德勒建議歐盟培訓伊拉克大選警衛人員。與之對應,北約組織的培訓代表本應針對大選全面開展培訓工作,而目前受訓人數僅為100。
伊拉克總理阿拉維在布魯塞爾接受採訪時說:「不管是大選前,大選中,還是大選後,我們都盼望著多國部隊和友邦為重建伊拉克提供援助,幫助伊拉克安全力量重獲解除威脅的能力。」
歐盟許多成員國免除了伊拉克的不少債務,總額為伊拉克外債的80%。不過伊拉克也向一些阿拉伯國家舉借了外債。為求長遠發展,歐盟有望與伊拉克建立廣泛的經濟和友好合作的協議,免稅的貿易往來也將成為可能。
幾周前,伊拉克臨時總統亞瓦爾在訪問布魯塞爾時,把歐盟同鄰國的地區合作視為中東國家的典範。他指出:「歐盟是我們的榜樣。合作更為緊密時,經濟成為驅動力。今時今日,人們不可能與世隔絕地生活。每個人都是世界的一部分。」
歐盟同伊拉克良好的貿易關係可追溯到1991年海灣戰爭時。薩達姆時期,德國、法國等國家將設備和消費品運往伊拉克,而伊拉克出口石油到歐盟國家。聯邦總理施羅德在同伊拉克總理阿拉維在布魯塞爾會面時,也表示要努力繼承這一傳統。施羅德提出:「當然,同時我們要問,那些在伊拉克聲譽良好的德國企業,能夠為重建承擔些什麼義務?」
最遲到伊拉克大選以後,大西洋彼岸的破裂的關係將被重新縫合。在此期間,歐盟將作為聯合國的重要角色(美國對此亦認可),參與重建伊拉克,資助保衛聯合國代表的軍隊。
作為美國在伊拉克問題上最忠實的夥伴,英國首相布萊爾指出,歐洲人關心的不僅僅是一個伊拉克。「現在,人們看到了現實。為了維護伊拉克的穩定,我們必須同美國,當然也同伊拉克政府合作。如果看看這個世界,就會發現,不少不穩定問題源於近東。」他強調道。
歐盟外交專員在訪問華盛頓時,也對此表示贊同。同時她也相信,美國將會認清,不能強制阿拉伯國家接受民主,而伊拉克也不會成為歐盟國家近東政策的榜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