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平等讓飢荒更嚴峻
2017年10月12日(德國之聲中文網) 貧困與飢餓緊密相關,這是路人皆知的常識。而"救濟世界飢餓組織"(Welthungerhilfe)在其2017年度報告中指出,全球範圍內,飢荒的出現不僅僅和貧窮有關,還事關政治和權力。該組織主席迪克曼(Bärbel Dieckmann)在接受德國之聲採訪時說:"不平等有著多種多樣的形式。女性常常會遭受不平等待遇,不同民族間也會出現不平等現象。比如印度:那裡有眾多億萬富翁,同時也有2億人口在挨餓。"
"救濟世界飢餓組織"周四(10月12日)發布了最新的世界飢餓指數(WHI),該指數囊括了營養不良、兒童死亡率、極度消瘦、發育遲緩等多個指標。與2000年相比,全球的反飢餓鬥爭似乎取得了重大成果:平均WHI指數降低了27%。不過,這一進步並沒有平均分配到每一個國家。迪克曼說:"有14個國家的食品供應狀況大幅改善了50%,但是也有一些國家的狀況近年來重又惡化,其原因包括地區衝突或者氣候變化。"
根據本年度的報告,全球有7個國家面臨"非常嚴峻"的飢荒形勢,而在中非共和國,情況則是"極其嚴重"。此外,還有索馬利亞、南蘇丹、敘利亞等13個國家的數據缺失或不完整。
許多國家儘管在反飢餓工作中取得重大成效,但是在其國內也體現出巨大的地區性差異。比如受到極端組織威脅的奈及利亞北部民眾就面臨巨大的飢荒威脅。
除卻戰亂的因素,飢荒也同財富分配密切相關。迪克曼指出,從全球糧食供應總量來看,讓每個人都吃飽飯本應毫無困難,"但是分配機製出了問題。"IPES-Food(可持續糧食系統國際專家小組)的赫倫(Hans Herren)則認為,在現有全球機制下,根本無法實現食物的良好分配,"我們能夠實現'消除飢餓'這一目標,但是首先我們需要為此大刀闊斧地改造現有的食物供應體系--從生產環節一直到消費環節。"
常年研究全球農業與發展問題的赫倫指出,全球食物供應體系亟需變革,"首先要能適應氣候變化,其次要確保農業生產不會加劇氣候變化。同時我們還要保障每個人都能擁有健康的飲食。"他認為,傳統的小農經濟不夠高產,但是旨在推高產量的大規模農業又是導致氣候變化的重要因素,而所謂的"綠色農業革命"也無法摒棄殺蟲劑、化肥、單一作物種植、工業化養殖;正是在這種形勢下生產的食物導致了肥胖、糖尿病等健康問題的擴散。
聯合國糧農署(UNFAO)也指出,飲食習慣與健康狀況密切相關。該組織營養與食品體系部門主任拉爾泰(Anna Lartey)在接受德國之聲採訪時說:"美國、加拿大等發達國家的數據顯示,普通家庭的六成熱量攝入都來自於高糖、高脂、高鹽食物。"目前,全球有約20億人面臨超重、肥胖問題,而且不侷限於發達國家。拉爾泰指出,當前的食品體系重量而不重質。
可持續糧食體系專家赫倫由此認為:"必須引入生態農業機制,從而確保足夠的糧食在可持續的條件下生產。即便在當今糧食短缺的地區也必須進行這種改造。"他指出,生態農業不僅僅包括生產環節,還包括社會、經濟、發展援助等多個層面。它既應保障生物多樣性,也促進飲食多樣性。
使用我們的App,閱讀文章更方便!給yingyong@dingyue.info發送一封空白電子郵件就能得到軟體和相關訊息!
閱讀每日時事通訊,天下大事一覽無余!給xinwen@dingyue.info發送一封空白電子郵件就能完成訂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