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出口錦標賽:中國第一、德國受益
2010年1月13日《日報》在介紹了中國的主要出口產業後寫道:"儘管擁有這些標誌著成就的統計數字,中國的經濟學家和政治家並沒有給人取得勝利的印象。面對巨大問題,他們沒有一天不提出警告。上周,中央銀行還提醒各銀行,不要向那些商品銷售沒有保障、卻毫無顧忌地建造新工廠的企業發放貸款。沒有人知道,還要繼續生產多少汽車、冰箱和電視機,造成更多產品積壓。這使人擔心,多餘的商品將以低於成本的價格拋向國際市場。美國已對中國的鋼管課以保護性關稅,歐盟也延長了對中國鞋類產品的進口限制。
此外,按照激活經濟計劃發放的貸款至今幾乎與私營企業無緣。中國經濟界人士抱怨說,由於這些企業得不到用於投資的資金,它們只能'投機房地產和股票'。對房地產泡沫不久有可能破裂的擔心在加大。新華社引用法律部門的一位工作人員的話說,為了防止省市政府把資金投入無用的項目,北京要迫使它們'適當徵求公眾的意見'。"
《德國金融時報》認為,爭奪世界出口冠軍與拳擊錦標賽有某些相似之處:"重量級別和俱樂部的不同使得難以明顯確定冠軍稱號,同樣貿易也有不同的計算方法。"該報列舉了德國不應垂頭喪氣的八條理由。其中有這樣幾條:
"要檔次,不要數量。德國的產品繼續受到歡迎。與德國出口產品完全相反,中國的出口產品在廣度上不屬於高技術產品。所以,德國可以引以自慰的是,它要的是品質,而不是數量。如此看來,儘管德國的工業結構不同,但2009年它的出口量與中國相差無幾,這是相當顯著的成績。
對中國統計部門當月就能快速地向世界展示這個世界人口最多國家的上月數據,不少觀察家總是感到吃驚。例如,上月月底過後沒有多少天,現在就報出了十二月的出口數據。批評的聲音指出,也許這些數字更多是大概估計的數字,或者甚至是政治指標,而不是現實的測定。
不僅對輸家,對各方最後都要提出的問題是,討論這場世界出口錦標賽有多大意義,因為與體育相反,世界貿易並非一場只有贏家和輸家的比賽。中國出口越多,它購買的德國商品就越多。在危機之年2009年,中國快速增長的需求有力地幫助了德國出口業的復甦。所以,討論世界冠軍稱號最好只限於足球。在這方面,德國明顯領先於中國。"
摘譯:王羊
責編:樂然
本文摘自或節譯自其它媒體
不代表德國之聲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