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企在德投資阻力增大 6問6答
2018年8月7日(德國之聲中文網)德國政府有何打算?
德國政府準備降低境外企業對該國"安全相關"企業股權收購的審查介入門檻。到目前為止,如果股權收購完成後,收購方在相關企業所佔股份不超過25%,就不需要上報德國聯邦經濟部批復。現在,該部將這一門檻降低至15%。
這意味著什麼?
德國政府借此提高了發出威脅的籌碼。今年7月底,德國政府為了阻止中國國家電網(State Grid Corporation)收購德國50Hertz電網營運商20%的股權,投資了超過10億歐元。雖然德國政府有叫停交易的權利,但從來還沒有行使過自己的否決權。而僅在過去12個月的時間裡,德國政府就審查了大約80起收購案。
大多數情況下,德國政府的威脅性表態就已經能夠取得成效。比如說今年8月初的萊菲爾德金屬旋壓機製造公司(Leifeld Metal Spinning)收購案。這家公司為航空航天以及核工業領域生產高強度材料。德國政府表明了可能叫停此樁併購案的態度後,中國投資者就撤回了併購申請。
新的門檻夠用嗎?
德國政府其實也面臨進退兩難的困境。一方面,它想繼續維護對國外投資者持開放態度的形象。另一方面又想保護本國經濟的利益。但是,投資者其實可以憑借相對較少的持股比例對目標公司施加影響。吉利在戴姆勒汽車的佔股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今年年初,中國汽車製造商吉利將自己在戴姆勒汽車集團公司的持股比例上調至將近10%,引起了廣泛關注。德國時任經濟部長齊普裡斯(Brigitte Zypries)提出了收緊政策調控的想法。如今,吉利在戴姆勒的佔股也低於最新的投資復查門檻。而且吉利到目前為止也沒有要求在戴姆勒的監事會擁有一席之地。
中國投資者真的是一種威脅嗎?
德國人擔心,中國投資者有可能在政府的支持下盜取德國技術。德國貝塔斯曼基金會(Bertelsmann Stiftung)的一項調查顯示:過去四年中,中國在德國股權併購投資的三分之二可以最終被歸分於10個關鍵行業領域。而這些領域都在中國的工業發展政策--"中國製造2025"中有所定義。
這其中包括軟體開發、機器人、飛機、艦船、火車和汽車製造以及能源系統、農業科技、新材料和醫療技術。在所有這些領域中,中國立志於2025年成為全球技術的領跑者。所以說,北京鼓勵企業收購相關行業領域的企業也就符合邏輯。
政府介入為什麼不好?
企業咨詢公司普華永道的亥克(Thomas Heck)認為中國的併購行為很好理解:德國企業從傳統上來說在汽車和機械製造、農業技術及生物技術領域都很強勢。而且,中國投資者目前越來越多的願意收購消費品牌,這在以前並不屬於中方傳統的併購范疇。
"我每天都會和中國的投資者打交道",亥克指出,大多數投資者考慮的首先是經濟利益。"他們併購的動機大多因為能夠涉足新的市場、得到強勢的品牌,或接觸到新的客戶以及供應商網路。"
中國投資者到底扮演了怎樣的角色?
安永審計事務所德語區中國業務部門負責人孫軼向法新社表示,今年又有許多中國投資方接手了大批陷入困境、瀕臨倒閉的德國企業。中國投資商是它們生存下去的唯一希望。同時,許多德國中型企業也觸碰到了增長的極限。"一個帶著中國市場準入能力,並且資金雄厚的中國投資者對於許多企業來說都是再合適不過的合作夥伴。"
普華永道的咨詢專家亥克觀察到,中國的投資者在完成併購後表現大多謹慎,不會急於推進企業內部的改革,"但當然也有些例外"。
任琛/苗子(法新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