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兩國的"籃球外交"
2011年5月12日該報5月12日以"籃球外交"為題的評論寫道:"上個世紀70年代,美國和中國之間出乎意料的接近被稱作'乒乓外交',因為兩國的國家乒乓球隊為尼克森政府和毛澤東統治的中國之間的政治會見開闢了一條道路。2009年夏天,在華盛頓和北京第一次進行戰略對話時,歐巴馬總統邀請了兩名中國特使進入總統辦公室,並且送給他們一個自己親自簽名的籃球。
"這兩件事之間,兩國關係已持續了將近40年。最近象徵關係的'球'有所改變,也給兩國目前的合作品質提供了一個漂亮的解釋框架:雙方不再是隔著一個球網優雅地打小球,而是在今天的球場上有著更多的政治上的身體投入,誰要想得分,就得時而稍微粗魯一點直奔主題。北京和華盛頓之間的第三輪戰略對話也體現了這一點。"
評論接著寫道:"在經濟層面上,毫無疑問有積極的消息可以宣佈。就像胡錦濤一月份訪問華盛頓時許諾的那樣,中國人答應向美國金融企業開發市場,而且允許外國公司在中國招標時參與競標。人民幣的幣值是兩國之間永遠的爭議話題,在去年增加了整整5%,這對美國公司來說,還不足以使其能夠經受得住中國對手的競爭,但是無論如何是一個小小的進步。"
"然而在政治和軍事問題上,依然存在著明顯分歧。美國人提到的人權是一個問題范疇,另一個問題范疇是北京飛速地擴充軍備以及這個未來的超級大國的擴張努力,比如在南中國海,那裡存在領土爭議尤其是蘊藏大量的天然氣。"
雙方看重合作
作者認為,「峰會之後的問題是,希拉蕊•克林頓在人權問題上的政治權力博弈實際上有多大的效力。誰要想在有爭議的問題上從北京獲得什麼,通常是試著關起門來低聲說。美國國務卿的斥責在本國觀眾面前或許是一個成績,然而對於被關押的異議人士如藝術家艾未未來說就不會有多大幫助了。」
"中國領導人多年來已經練出一個高超技巧,對於外國的譴責可以無動於衷,這一次也是這樣,可是有所緩和,他們暫且不去參與官方媒體散佈的大辯論。"
評論說:"這或許也和新的認識有關,乒乓外交的大師季辛吉不久前這樣描繪:'美中兩國如何構建其關係的方式,決定著許多的題目。我的印象是,雙方目前不希望對立,而是看重合作。'翻譯成籃球中的隱喻大意是:對於這兩個球場上最強大的運動員來說,在不一致時相互扔球也比示弱更有好處。"
編譯:林泉
責編:謝菲
(以上內容摘自其它媒體,不必然代表德國之聲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