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敲定「貨幣清算機制」
2012年9月2日
兩岸貨幣清算機制有助金融合作
(德國之聲中文網)2009年兩岸第三次江陳會簽訂的《兩岸金融合作備忘錄》中,"貨幣清算機制"就是其中的重要倡議。經過長期磋商,兩岸央行日前同時宣佈,《兩岸貨幣清算合作備忘錄》(MOU)
已完成簽署,六十天內各自完成相關準備後生效。為避免敏感的政治爭議,此次落款與三年前作法相同,分別為"台灣方面貨幣管理機構代表彭淮南"、"大陸方面貨幣管理機構代表周小川",迴避正式官銜。
台灣總統馬英九表示,台灣過去必須透過香港進行人民幣清算;如今在對等、互惠、尊嚴的原則下建立了貨幣清算機制,這是一個新的發展,相信對兩岸金融合作會有很大的幫助。
節省交易時間與匯兌成本
貨幣清算機制可視為兩國或兩個地區貨幣供應、回收的保險機制。當一個國家擁有過多且無法自由兌換的外國貨幣時,可藉由貨幣清算機制讓過多的貨幣回流到對方的央行。目前兩岸貨幣清算僅限於新台幣與人民幣現鈔拋補,主要為滿足兩岸人民觀光旅遊的需求,一次兌換以2萬人民幣為限。未來除了台灣民眾可開立人民幣賬戶,從事存放款外,企業也可以人民幣進行貿易操作,不必再繞道赴大陸與香港開戶理財,可節省交易時間與匯兌成本。
台灣商業總會理事長張平沼表示,目前台灣企業向中國大陸收貨款,人民幣要先兌換成美元、美元再兌換成新台幣,每次兌換要付出兩段匯兌損失和手續費,合計成本約1%。以兩岸1年進出口金額1600億美元估計,未來就可以省下這1%,就是16億美元(約新台幣480億元)的匯兌成本。但商業總會監事會召集人王應傑則表示,以前台商擔心錢在大陸進出不方便,大多選擇"台灣接單,大陸生產"模式;以後可能改為直接在大陸接單,多少會影響台灣的出口數字。
人民幣離岸中心是下一目標
其實,以兩岸的貿易緊密度,清算機制早該建立,如今只能算是完成首部曲,因為能否複製香港的人民幣離岸中心經驗,才是金融業者最在乎的事情。畢竟各項人民幣計價的基金、債券、保單等理財商品應運而生所帶來的商機,才能真正有效挹注銀行獲利。
台灣央行總裁彭淮南曾公開表示,在兩岸貨幣清算協議簽訂後,將爭取發展台灣成為人民幣離岸中心。但面對新加坡、倫敦也爭取成為下一個人民幣離岸中心,台灣有幾個優勢與困難點。
學者表示,與香港、新加坡等國相較,台灣對資金的進出還存在不少限制,央行對外匯交易仍抱持較謹慎態度,加上金融市場的規模不夠大,能否有效吸引外資是一大挑戰。儘管如此,台灣也有幾個發展優勢,其中最顯著的是國內資金充沛,一旦開放人民幣商品投資,必然會引導部分資金轉為人民幣存款,有助去化國內餘裕資金;同時,台灣是大陸主要貿易國家中唯一有順差的地區,去年對大陸貿易順差高達788億美元,一旦兩岸貿易采人民幣結算,自然形成人民幣的資金池,這跟香港的人民幣資金主要是因為對人民幣升值的預期所產生,有非常大的不同。
人民幣不可能完全取代台幣
凡事總有一體兩面,貨幣清算機制固然商機可期,反對者卻認為,未來人民幣將可於台灣大量流通,有危台灣金融體系自主,也可能造成資金加速外流至大陸。不過,金融業者評估,以香港開放購買人民幣商品已近八年來看,人民幣存款約佔港人存款一成左右,顯示"替代效應"雖有,但不可能完全取代。
作者:尼爾(台北特約)
責編:謝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