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比亞問題讓德中找到了「共同語言"?
2011年3月25日據路透社報導,3月24日,中國外長楊潔篪和德國外長韋斯特韋勒通了電話,並就利比亞局勢問題交換了意見。楊潔篪向德方表達了中方反對西方聯軍軍事打擊利比亞的立場,以及對利比亞平民安危的關切。目前尚沒有報導顯示,韋斯特韋勒在此次通話中有何表態。
同是棄權票 背景不相同
此前,在聯合國安理會對利比亞軍事幹預的決議中,德國和中國、巴西、俄羅斯、印度四個國家一樣投了棄權票。這一決定在德國輿論引起軒然大波。德國波昂大學全球研究中心主任辜學武教授在接受德國之聲記者採訪時表示,德國和中國雖然都投了棄權票,但是背景和動機並不盡相同。中國主要是出於一貫聲稱的不干涉別國內政的立場,而德國主要出於對於軍事幹預後果的擔憂,不確定空襲結束之後,利比亞的問題能否得到徹底的解決,所以不願意把自己陷得太深。
德國政府因為這一決策也遭到了來自不同陣營的批評。一方面,有人指責德國因此而陷入了孤立,導致歐盟外交政策發生分裂;另一方面,也有人指責德國政府立場不定,在投棄權票的同時,又要派遣士兵到阿富汗執行空中預警任務以間接支持北約參與對利軍事幹預。辜學武教授則認為,德國政府的做法是正確的。因為德國畢竟是參與對利比亞行動的軍事聯盟--北約的成員國,它在某種意義上有義務對盟國提供輔助性的支持。他說:
"德國政府實際上是在搞一種戰略平衡,一方面它堅持自己不干涉的立場,同時,為了不使自己完全陷入國際上的孤立狀態,它也提供一些力所能及的後勤保障性的支援。所以我覺得德國的政策是比較保守,但也相對比較成熟。"
針對目前利比亞局勢,中國呼籲各方"立即停火",通過對話等和平手段來解決問題。波昂大學政治學教授辜學武認為,德國目前應該是希望軍事行動越早結束越好,這樣其作為一個沒有參與行動的國家就會如釋重負,所承受的輿論壓力也就會隨之而去。下周二(3月29日),參與對利比亞軍事行動的所謂"志願者同盟"國家將在倫敦舉行會談。辜學武教授猜測,這可能也是德中兩國外長通電話的背景之一,中國可能希望德國對參與軍事幹預的國家進一步施加影響。
關於德國在利比亞問題上外交政策的辯論繼續
周四,德國政府再次為其在對利軍事行動上的立場進行了辯護。聯邦發展部長尼貝爾(Dirk Niebel)在參加德國電視二台晚間一檔政治訪談節目時批評參加對利行動的同盟國"偽善"。他說:"很奇怪,恰恰是這些積極參與轟炸行動的國家,還在從利比亞進口石油。"而德國則是唯一一個要求對利比亞石油實施全面抵制行動的國家。同時他也駁回了有關德國政府棄權是為國內選戰服務的指責,他說,相對於投贊成票來說,選擇棄權其實是一個更艱難的決定。而德國的選擇是正確的,因為在決議達成之前,人們並沒有充分利用非軍事資源來嘗試解決問題。
德國陸軍前監察長、基民盟成員勳伯姆(Jörg Schönbohm)批評德國的利比亞政策導致歐洲內部的互信大打折扣,歐盟共同外交和安全政策"必須重新從零開始"。他還說,德國的這次竟然"與俄羅斯和中國合作",這將會作為一個重大事件被寫入德國外交政策史。
作者:雨涵
責編:葉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