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韓的糧食增產大作戰
2014年7月20日(德國之聲中文網)北韓農民林玉華看著她位於圖們江畔的農地,成排鬱鬱蔥蔥的作物延伸至遠方。與其他農民相比,林玉華可說是特別幸運。她所任職的昌平合作農場已步入機械化,場中飼養了500頭豬以供應肥料,並使用進口自瑞士的特級種子耕作。在北韓的多數農地裡,農夫們仍徒手或以瘦弱的牛耕地。儘管今年的收成已比過去更好,但仍無法提供整個飢腸轆轆的國家充足糧食。
領袖金正恩成功把北韓建立為擁核國家,甚至將衛星送入太空。如今國際社會延長了對北韓的制裁,昔日的共產黨盟友多數已沒落,金正恩正號召農民為他贏得另一場糧食大戰。2012年以及2014年,他陸續承諾北韓永不會再面臨飢荒。但孤立、貧窮的北韓是否真能擺脫飢荒歷史的幽靈?
脆弱的農業生態
曾經有40餘年的時間,北韓致力於將農業大規模機械化,緊接著卻面臨燃料及設備短缺的問題,政府於是出台應急政策。這段歷史不僅在北韓人民的心中留下烙印,也使鄉村地區至今仍深受其害。當年山坡上的樹木被砍伐殆盡以開墾梯田,結果農作物產量有限,並導致土壤遭侵蝕和山體滑波的風險提升。
1996年大規模繁殖出的羊群將山坡上的灌木吃光,造成山體滑波的問題更加嚴重。過度使用化學肥料則破壞了許多地區的土壤肥力。20多年來,北韓費盡心思取得曳引車燃料。在關鍵的年代中,城裡的家庭主婦、大學生和工人紛紛被召集,與軍事單位一同填補機械短缺後所需的人力。
還有許多錯綜複雜的問題:國家控制物資分配、自上而下的規劃程序以及限額制度,使得創新或個人努力都不受到重視。上述因素導致北韓的農業生態脆弱不已。幾乎就在本季的水稻完成移植後,北韓中央通訊社便報導稱,數萬公頃的農地因為乾旱而受損。
向自給自足邁進
即便如此,北韓在農業上並未陷入絕境。在夏季的耕作時節來臨時,北韓鄉村地區是一片綠油油的稻米幼苗、玉米、大豆和大白菜。丘陵地上可見蘋果園和梨園。各地村莊都投入種植蘑菇。似乎每座山谷和平原,每個角落和縫隙,都被轉化成某種作物的耕地。
在北韓領導人的思維中,農業的自給自足,就如同能把敵人逼入絕境的核武器一樣,對國家的生存至關重要。北韓在90年代的飢荒時期急需國際社會的大規模援助,如今農產量則出現改善的跡象。根據聯合國糧農組織和世界糧食計劃署於去年11月共同發表的報告,北韓2014年及2013年的合並農作物產量預計將增加5%至598萬噸。該份報告估計,北韓仍需進口34萬噸的谷類。
在北韓2500萬人口中,約有1600萬人依靠政府提供的糧食配給,部分地區民眾慢性營養不良的比例甚至高達40%。但根據聯合國觀察,北韓在過去兩年內能配給的稻米、馬鈴薯和玉米增加。聯合國糧農組織和世界糧食計劃署的共同報告中所指出的產量差距是近20年間最小的一次。
農業轉型是否可行?
農業顧問艾爾森(Randall Ireson)表示,北韓農民正學習可持續發展的農耕方式,更多使用糞肥或堆肥進行灌溉。他建議應該交替種植更多種類的作物,特別是大豆,並且使用有機肥料。他指出:"這不需要神奇的技術。只要'良好的耕作習慣'。"
在北韓的農村地區正在實施此類轉變。靠近北韓最高峰白頭山的大紅丹區約在2002年成為種植馬鈴薯的重點地區。昌平農場是其中最閃亮的成就之一。農產中的一名農民得意地表示:"我們不需要化肥。農場養的豬每年能生產數噸的糞肥。他們還能產肉,造福整個社區。"
但北韓若想使整體農業獲得成功,需要增加系統性,甘冒政治風險並實施改革,例如放鬆中央政府的管治,政府制定的作物價格應使農民在出售產品後能獲得盈餘。如此一來,農場及各單位才有餘裕投資小型的手扶曳引車、水稻植栽機、燃料或肥料。然而,此類的發展可能促使北韓更朝向批准資本主義市場和改革邁進,而這正是北韓長期以來所抗拒的轉變。
此刻林玉華正站在馬鈴薯田附近。她看著烏雲密佈的天空表示,北韓近期氣候不佳不停降雨。但她想了想又說:"所有農民都比以前更賣力工作。今年肯定能豐收。"
來源:美聯社 編譯:張筠青
責編:石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