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11屆3中全會無法相比」
2013年11月13日(德國之聲中文網)德語媒體普遍認為,根據全會公報傳達的訊息,剛剛閉幕的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可能無法獲得堪比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的歷史意義。
11月13日一期《南德意志報》「政治」欄目上的一篇署名文章認定,全會結果表明,中國願意給予市場以更大權限,但對中國而言而重要的旨在完善民主的政治改革卻付諸厥如;或者說,中國新屆領導人的行動綱領到底是什麼,人們並不清楚:
「同此前的預告相比,周二的會議結束公報的陳述顯得模棱兩可和模糊不清。細節幾乎沒有。人們或許要在數月或數年後才會知道,新領導層在眾多議題上,到底有著何種打算,到底是否有能力頂住黨內其他利益集團。尤其是在國有經濟領域,存在著強大的利益集團,極力反對必需的改革,原因是,這些改革將觸及他們的權力和特權。一方面,會議公報宣佈了市場未來要扮發揮『決定性作用』(迄今,黨的宣傳機器只賦予市場以『重要作用』);另一方面,公報又表示,將堅持『國有經濟的領導作用』。有關『改善農民的財產權』,人們也不清楚,中共將如何予以實現。……與此同時,中共再度表明,不會有對制度的改革,本來,這樣的改革能夠保障制度本身,例如,允許獨立監督,或為一個公正、獨立的司法打下基石。」
如何深化改革?
當天《法蘭克福匯報》上的一篇短評對全會成果也做出不高的評價:
「中國將出現改變。不清楚的只是,這種改變是由上面操控還是自下而上發生。共產黨看到了這一危險,全會結束後所作的最為具體的一項宣佈便表明了這一點:將設立一個委員會,改善對國家安全的保障戰略。公報的其餘部分讀起來便讓人有不著邊際的感覺了。改革要『全面深化』,市場要在資源分配方面起決定性作用。至於這到底是什麼意思,即使是那些決策者本人也可能並不清楚。因此,要做出評估目前還為時過早。黨首習近平或許是迴避公開打擊一個處於深刻分歧狀態的黨內的某個派別?—這是一種善意的解釋。另一種解釋是:習未能戰勝那些僵硬的保守派。不過,誰若像中共這樣害怕社會不穩,誰便不願看到在自己的陣營裡出現騷亂。」
《新蘇黎世報》這樣評論全會所確定的深化經濟改革路線:
「這一切聽上去都對,都重要。不過,暫時什麼都不會改變。在中國的一黨制下,一個一致對外的精英集團在黨內形成,他們的家族因其統治地位而理所當然地享受特權。一旦要求他們自己改革,從而使同國有企業和土地轉賣密不可分的自身利益受到損害,便必定出現威脅到制度本身的抵抗。至於這一抵抗是否能夠以及如何能夠被粉碎,暫時還完全不清楚。而如果不經革命就能做到這一點,那可就需要很多很多中國式的務實主義了。」
摘編:凝煉
責編:李魚
[摘編自其它媒體,不代表德國之聲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