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業、政治與文藝的底線
2013年3月10日(德國之聲中文網)網路攻擊是給世界帶來怎樣的後果?《紐約時報》專欄作家戴維•布魯克斯撰文稱,這是一場"野蠻連鎖效應"(brutality cascades)性質的沒有底線的競爭。
布魯克斯說,"美國是一個始終捍衛公海經濟準則的傳統資本主義國家。我們認為,與對話類似,如果全球經濟擁有最大限度的開放、互信和自由交流,將會使所有人受益"。但是,"中國出現了,這個超級經濟體的想法更具重商主義色彩。許多中國人,至少是軍工復合體裡的人認為,全球經濟是一種戰爭形式,一種尋求國家主導權的鬥爭"。
美國和歐洲擁有自己的傳統商業邏輯,認為對外國私營企業進行網路攻擊的做法會傷及自身。"不過中國的網路重商主義者認為,欺騙是種天然的戰爭手段,網路攻擊完全合情合理。你的競爭對手辛勤工作獲取了智慧財產權,而你自己的體系更封閉,因此創新並不是你的競爭優勢,所以偷竊是一種更快捷、更廉價的方式。別人會因此恨你,但那又能怎樣?他們反正都會恨你。這是戰爭啊"。
於是,"在野蠻連鎖效應的帶動下,隨著競爭的持續,中國的行為方式並不會向我們靠攏,而是我們向他們靠攏。目前的走向正是如此。西方企業應對網路攻擊的第一反應是築起高牆。它們沒有對全球市場敞開大門,而是開始變得更像密不透風的堅固城堡"。
布魯克斯建議創建一個規範國內政治行為或全球網路間諜活動的《日內瓦公約》(Geneva Convention)。然後,組織起一個盡可能全面網羅同道的聯盟來維護這些準則。
還有多少人大代表該受質疑?
連續十二屆當選全國人大代表申紀蘭,宣稱"當代表就是要聽黨的話,55年來從來沒有投過反對票"、"我們這是靠民主選舉的,你(跟選民)交流就不合適"、"咱是共產黨領導下的社會主義國家,哪能說上網就上網呢"、"只有社會主義國家才會發放養老金",因此成為網民心中的漫畫似的可笑人物。《人民日報》、新華社、《環球時報》卻連續撰文為之辯解,大加讚美,成為乏善可陳的全國"兩會"有趣的看點。
台灣《旺報》發表評論,對官方辯解進行了梳理。先是山西省宣傳部長胡蘇平向媒體解釋:申紀蘭當選全國人大代表是因為她深受山西百姓愛戴,並非當局指定。"們也想過如果這次申紀蘭不當代表會怎麼樣?大家就要質疑了,為什麼不讓她當,我們覺得不好交代。"隨後山西省委書記袁純清又在山西代表團全體會議上稱讚申紀蘭:"作為正廳級幹部,她保持了人民本色,誰能做得到?這是我們的驕傲和自豪。這就是我們理直氣壯的理由。"新華網也發表評論:"人大代表履職能力強不強,其實並非看代表年紀有多大,反對票投了多少,而主要看她能不能反映群眾的利益訴求,是不是代表百姓在說話"。《環球時報》發表文章指出,線民對申紀蘭的嘲諷甚至人身攻擊"背後既有情緒宣洩,也有對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刻意的抹黑,它對中國政治文化建設有害無益。"
評論認為,"客觀地講,作為人大代表,申紀蘭的履職能力與現代公民社會的期待還是存在一定的落差,這與她是不是英雄模範是兩回事。"同時引述一位專欄作家的話指出:"值得質疑履職能力的豈止一個申紀蘭?"
被誤讀的"低俗"
"低俗"一向是中國當局管制文藝作品的藉口,也因此成為中國網民反諷的對象。最近,這個評判標準也從內地輸出到香港,在香港掀起波瀾。香港藝術發展局藝評獎結果公佈,來自內地的賈選凝,憑一篇題為《從〈低俗喜劇〉透視港產片的焦慮》的影評拿了獎金達五萬元的金獎,引起媒體廣泛報導和爭議,事件很快升溫到激化中港矛盾的民粹主義程度。
香港《明報》發表文章認為,這篇評論是對電影《低俗喜劇》和香港文化的誤讀。作者朗天認為,賈選凝的得獎文章以至之前在香港媒體發表的香港電影評論,所表現出來的,對香港電影和箇中所謂"港味"的一再誤讀,既典型又嚴重。作者說,"認識港片北進情況的人都曉得,低俗兩字乃內地官方和傳媒近年在北上港人作品上經常加上的形容詞","偏偏,這些觀眾只要有機會,都不吝表示他們其實熱愛香港電影,其中更不乏自稱喝港片奶水長大者。《低俗喜劇》的推出,正是因應這怪現象的商業計算之舉"。
朗天說,賈文並非只批評《低俗喜劇》低俗,文章最大的重點,在指電影偷換了概念,視"低俗"作為"本土性",卻大受香港觀眾歡迎,反映出港產片已"誤入歧途"。"賈文這重重誤推並不偶然,因為這正是近十年內地人對'大國崛起'的心理狀態投射。說西方資本主義大國沒有什麼了不起,只是歷史機遇造就;'××國能,中國人為何不能?';他們歧視、針對以至圍堵我們,因為懼怕我們強大,懼怕'睡獅醒轉'……諸如此類的說法,不絕於耳"。於是,對於香港電影,內地人認為,"以前拍出討人喜歡的'經典',只是你們幸運,現在你們的優勢喪失了(港人自我矮化加強了這種看法),再拍不出好東西,反而害怕我們,來醜化我們了"。
摘編:張平
責編:苗子
[摘編自其它媒體,不代表德國之聲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