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回顧:聯邦德國歷史上的信任投票
根據德國憲法,如果政府失去議會的多數支持,提前選舉就成為一種可行的民主手段。在德國三黨聯合執政聯盟解散後,德國聯邦議院不久後將對現任政府進行信任投票,以決定是否提前舉行大選。聯邦德國歷史上已有過5次對總理及政府進行信任投票的案例。其原因各自不同,結局也並非都是提前選舉。
以退為進:維利‧布蘭特
社民黨籍前德國總理維利‧布蘭特的新「東方政策」令其1971年榮獲諾貝爾和平獎,但也導致政府內部產生嚴重分裂。1972年4月27日,由反對黨基民盟和基社盟組成的聯盟黨發起反對布蘭特的建設性不信任投票,但以微弱劣勢未獲成功。次日,已無法在聯邦議院為總理預算獲得多數議席的布蘭特表示同意提前大選。同年6月24日,布蘭特宣佈將舉行信任投票,以觸發提前選舉。三個月後的9月22日,聯邦議院進行了信任投票。幾乎所有政府成員都投了棄權票,以確保布蘭特失敗,從而提前舉行大選。在同年11月19日的聯邦選舉中,布蘭特的社民黨首次獲得聯邦議院裡的多數席位,布蘭特成功連任。
好景不長:赫爾穆特‧施密特
在1980年10月5日的西德聯邦議院選舉中,社民黨籍的赫爾穆特‧施密特維持了和自民黨的聯合政權,繼續擔任總理。但關於北約雙重決定的辯論、就業市場政策等成為對兩個聯盟夥伴的重大考驗。為保持政府穩定,1982年2月3日,施密特向議會請求進行信任投票。兩天後,投票如期舉行。施密特如願以償取得多數信任票。不過,其政府依然脆弱。同年9月,自民黨籍部長集體辭職,聯合政府垮台。施密特拒絕辭職。反對黨聯盟黨推選基民盟主席赫爾穆特‧柯爾為新總理,並向聯邦議院提交「建設性不信任案」。1982年10月1日,聯邦議院舉行投票表決,最終罷免了施密特總理職務。這也是西德建國以來唯一一次由聯邦議院罷免一位在職總理。柯爾繼而成為新總理。
民選為大:赫爾穆特‧柯爾
赫爾穆特‧柯爾雖然在1982年10月聯邦議院對施密特提出的建設性不信任提案中當選總理,但他更希望盡快成為在聯邦議會選舉中產生的民選總理,獲得人民認可。為此,柯爾提出了信任問題,目的是希望聯邦議院對他表示不信任,重開大選。在1982年12月17日的信任問題表決中,只有8票贊同對柯爾表示不信任,218票反對,248名聯盟黨和自民黨議員棄權。經過長時間的躊躇之後,時任聯邦總統卡爾‧卡斯滕斯決定於1983年1月解散聯邦議會,並於3月6日進行大選。柯爾在大選中勝出,進入第二任期。
一招險棋:格哈特‧施羅德
2001年的911恐襲事件後,社民黨總理格哈特‧施羅德表示德國將派遣3900名聯邦軍士兵參與美國領導的反恐軍事行動。但少數社民黨議員和聯合執政的綠黨中的個別議員對這一決定表示反對或懷疑。對此,施羅德突然提出要議會不但就德國出不出兵進行表決,而且要就議會信任不信任他擔任總理進行表決。在2001年11月16日的表決中,施羅德僅以兩票的微弱優勢贏得信任案。德國綠黨當時是以反戰和維護生態起家的年輕政黨,首次在聯邦層面執政。施羅德提出信任問題被視為鉗制反對派的一個策略,但也是一招險棋。
策略失效:格哈特‧施羅德
施羅德及其紅綠聯盟發起的勞動力市場改革,即「2010改革方案」令其面臨巨大社會壓力。2005年5月22日,北威州社民黨在州選舉中輸給基民盟。為反守為攻,尋求新的政治基礎,施羅德的社民黨在聯邦議院提出在信任問題。同年7月1日,德國聯邦議院對施羅德政府進行信任投票,結果595名議員中,只有151人投信任票,296人投不信任票。德國總統霍斯特‧科勒繼而宣佈解散議會,提前聯邦選舉。然而,在2005年9月18日的選舉中,聯盟黨以226席超過社民黨的222席。最終,兩大政黨決定組成聯合政府,繼續「2010改革方案」,由基民盟領袖、大選候選人安格拉‧梅克爾擔任德國新任總理。施羅德則淡出政壇。
執政危機:奧拉夫‧肖爾茨
2024年11月6日,德國聯邦總理肖爾茨以缺乏「合作的信任基礎」宣佈解除自民黨籍財政部長林德納的職務,俗稱紅綠燈的三黨執政聯盟宣告解體。肖爾茨建議聯邦議院在明年1月15日對政府進行信任投票,為提前舉行聯邦議院大選鋪平道路。下一屆聯邦議院大選原本定於9月28日舉行。但在反對黨基民盟以及執政夥伴綠黨的施壓下,聯邦議院對政府的信任投票預計不久後便將舉行,以期在2月下旬舉行大選。紅綠燈執政聯盟早就被認為有理念不和的「先天不足」。爭吵不休導致政府施政能力受阻,執政黨派支持率下降。肖爾茨表示,他希望再次成為社民黨總理候選人,爭取在明年的聯邦議院選舉中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