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能源如飢似渴的亞洲
2011年3月28日目前亞洲的電力主要來源於石油天然氣,特別是煤碳等化石燃料。中國70%以上的電力來自煤碳,從而排放大量對氣候有害的二氧化碳氣體。中國的二氧化碳絕對排放量居世界之首。據德國柏林「科學與政治研究基金會」(SWP)的亞洲問題專家漢斯‧君特‧希爾佩特(Hanns Günther Hilpert)估計,全世界煤碳的開采和利用還會繼續增加。由此看來,在2050年之前大幅度減少全球二氧化碳排放把地球變暖限制在兩攝氏度之內的目標似乎難以實現。
耗能大戶不只是中國一家
其他亞洲國家對能源渴求也同樣巨大,譬如印度。根據印度政府的一項報告,該國計劃在今後幾年將國家發電能力增加五倍。和中國一樣,煤碳是印度最重要的能源載體,印度也是世界上煤碳資源最多的國家之一。環保組織「綠色和平」 可再生能源國際部的斯文‧特斯克(Sven Teske)指出,儘管煤炭使用量在其他國家不斷下降,但僅僅中國和印度兩國對煤炭的需求就使得全球化石燃料交易如火如荼。
然而,經濟的快速增長也給亞洲新興工業國家帶來了問題。「科學與政治研究基金會」的希爾佩特認為:「由於興建基礎設施,這些國家進入了經濟增長過程中耗能最多的階段。如今,他們必須找到如何滿足這一需求的辦法。」
正因為如此,中國和印度目前加速興建核電站。在中國已有十幾個核反應堆並網發電,總裝機容量達一萬兆瓦。此外還有25個核反應堆正在興建,50個在計劃之中。不過,在日本福島的核災難發生後,中國暫時中斷了審批程序,並規定所有並網發電的核反應堆必須經過安全檢查。
印度的核能機構2010年也宣佈,在依靠本國煤炭能源新建數百家高燃燒效率的火電廠的同時,再另建核電站作為補充。在印度大都市孟買300公里以南的地震區傑塔普,將要興建世界上最大的核電站。然而,日本的核反應堆事故發生後,核電站也在這裡遭到了反對。
發展可再生能源的契機
亞洲對能源的渴求也為發展綠色能源提供了機會。「綠色和平」組織的專家特斯克說:「亞洲國家理論上可以從頭開始選擇一條正確的能源道路。事後對能源基礎設施改建要消耗更大量的能源。他們可以完全避免西方國家從傳統能源向環保型能源轉換的過渡時期。」
特斯克主張興建小型獨立發電站,諸如小型太陽能和風能發電站,或者採用混合形式。這樣的電站建造速度快。以印度尼西亞為例,那裡有1.4萬座島嶼,有近一半的居民尚與電力無緣。印度則有七萬個村莊尚未通電。特斯克指出,這樣能源可以就地生產,還為當地創造小型產業鏈,增加就業崗位,幫助當地居民脫貧致富。
各國因地制宜發展可再生能源
到底採用哪一種技術取決於當地的實際條件。如果一種環保能源行不通,可能會有其他更適的發電方式。中國和印度興建大型風力發電場的條件非常理想;菲律賓除風能以外,還可有效地利用地熱;山區則適合於發展水電,譬如在台灣南部。那裡兩座小型水電站已經開始發電,類似的項目目前正在不斷推廣。
然而,發展綠色能源必須十分謹慎,不然會適得其反。恰恰是在興建水電站上,利弊之間相距不遠。中國興建世界上最大的水電站之一──三峽工程,數百萬人被迫遷居。自然保護者則擔心大壩會造成嚴重的長期的生態後果,危害上千種動植物的生存。
中國並沒有那麼糟糕
總體來看,擁有13億人口的中國並不像普遍認為的那樣,是危害氣候的罪魁禍首。「綠色和平」組織的專家特斯克表示,中國的人均能源消耗量在國際比較中屬於中等水準。但他也指出,中國仍然有一大部分居民尚與經濟增長無緣。儘管如此,保護生態在中國勢在必行。因為「中國要解決迫在眉睫能源問題,只能『飢不擇食』。」
「科學與政治研究基金會」的希爾佩特則相信,中國領導人已經認識到環境保護的必要性,只是貫徹執行起來有困難,因為單純追求經濟增長和利潤最大化的觀念妨礙了綠色能源的創新。但中國已經顯示改變思路的意願,人大剛剛通過的新的「十一五年規劃」除了規定擴大利用可再生能源外,還計劃提高能源效率,並對大能耗企業用電量實行封頂。
作者:Po Keung Cheung
責編:Klaus Esterluß/當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