峇里島:最低限度妥協
2007年12月15日政府間氣候變化專業委員會的4份報告、以氣候保護為主題的海利根達姆8國集團峰會、將諾貝爾和平獎頒發給美國前副總統戈爾和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業委員會,-所有這一切都以氣候保護為主題。在此之前,氣候保護問題還從沒有像今年這樣如此頻繁地被提及以及被列入計劃。現在,又在炎熱的印尼峇里島召開了世界氣候保護會議。此次會議上出現的記者之多也可以說前所未有。
會議達成了最低限度的妥協。雖然對2010年以後的減排目標已經進行了長時間的討論,但是並沒有一項目標被寫入會議的最後文件。而且,就連科學家們提出的嚴厲警告也只是在文件中被輕描淡寫地一帶而過。
導致這種結局的原因始終是富裕工業國家同新興工業國家和發展中國家之間存在的意見糾紛。
首先,工業國家並沒有履行1992年在裡約熱內盧氣候保護會議上發出的率先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的神聖誓言。它們或是浪費了寶貴的時間,或是象美國和俄羅斯那樣,對氣候保護的呼聲不屑一顧。正因為如此,發展中國家和新興工業國家才拒絕為履行氣候保護義務而使自己剛剛創造的富裕基礎受到威脅。截止到目前,歷屆氣候保護會議都構成了以美國,加拿大或者俄羅斯為一方以及發展中國家為另一方的兩個對立陣營。
從某種意義上說,歐洲人不切實際的雄偉計劃也對會議未能就減排目標達成一致負有責任。歐洲人不斷強調其宏偉計劃,例如,到2012年以前實現京都氣候保護議定書中規定的減排目標。實際上,能夠實現這些目標的只有包括德國在內的為數不多的幾個歐洲國家。世界上的貧困國家對此都非常清楚。
儘管如此,對立的雙方還是讓峇里島的氣候保護會議取得了令人勉強能夠接受的結果。例如會議得以按照計劃做出了在2009年之前就京都氣候保護議定書後續協定進行談判的決定。
會議結束前夕,印度曾建議修改會議的文本,美國對此表示反對。但美國在發展中國家面前長期以來的傲慢態度此次卻遭受打擊,因為,包括其長期以來的盟友加拿大和俄羅斯在內,沒有一個國家對美國的態度表示支持。結果是,美國人不得不放棄自己的反對意見。此外,會議結束時還是多少取得了一個象徵性的勝利,這就是深受氣候變化之害的發展中國家比以往有了更多的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