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外長:與中國發生衝突的風險正在升高
2023年9月28日(德國之聲中文網)德國外長貝爾博克今天(9月28日)在聯邦議院表示:「中國是合作夥伴,競爭對手,但是更多的是正在變成系統性對手。」她強調說:「我們不能忽視,更不能無視這一發展變化。」
貝爾博克在辯論中說,最近中國發生了一系列在全世界引起「轟動」的事件,「中國外長和國防部長被免職,或者說他們已經不出現了」。她說:「這個國家陷入嚴重的房地產危機,年輕人失業率飆高。」
貝爾博克表示,在外交領域,一方面,美中之間的相互靠近讓全世界感到放鬆一些。另一方面,中國政府支持阿薩德,與塔利班建立外交關係並在印太地區越來越咄咄逼人。
貝爾博克提到中國新出版的地圖,強調其對近乎整個南海的主權主張。貝爾博克說,中國提出的主權主張「一直劃到其它國家的海岸線前」,「凸顯了與其它國家的領土衝突」。
在提到「去風險」時,貝爾博克舉例說,澳洲开采世界一半以上的鋰,但其中九成運往中國加工,而歐洲則從中國進口九成鋰。要打破這一依賴性,就需要推動相關的經濟政策。她還舉例說,德國政府剛剛否決了由中國投資者全面接手一家德國衛星企業。
貝爾博克表示,中國企業也需要歐洲市場,正如歐洲不能放棄中國市場一樣。她提及台灣表示:「出於經濟原因我們也不能對台灣的緊張局勢熟視無睹。軍事升級將是不可接受的,也會大規模觸動我們自身的經濟利益。」
她表示,德國政府提出的「中國戰略」首次為與中國的關係提供了一個堅實的框架。「我們希望在所有可合作的地方開展合作,但合作必須建立在共同的公平規則的基礎上。」她指出,在醫療防護、公平貿易以及特別是氣候危機這些全球問題上,「互相合作對我們很重要」。
左翼黨和選項黨提出尖銳批評
在野黨左翼黨和選項黨議會黨團代表指責貝爾博克通過批評性言論和故意區隔的方式煽動與中國的衝突。左翼黨議員羅茨施(Gesine Lötzsch)說:「這是玩火自焚。德國面臨的風險越來越大。」她認為,德國必須「將中國視為合作夥伴,並在必要時將其爭取回來」,而不是將中國視為對手。她說:「合作創造安全,經濟戰製造不安全。」
選項黨議員比斯特隆(Petr Bystron)指責貝爾博克打破了德國外交政策在對華關係上的連續性。他說:「歷屆聯邦政府花費50年的時間建立起與中國的關係,而您卻正在踐踏他們建立起來的一切。」比斯特隆表示:「您建起一座新的長城,而不是擴大絲綢之路。」他說,德國政府盲目跟從美國,而對美國來說,中國變得過於強大。
社民黨:繼續與中國保持批評性夥伴關係
聯盟黨雖然從原則上認同貝爾博克對危險和機遇的分析,但是基民盟外交政策專家瓦德普爾(Johann Wadephul)說:「您(貝爾博克)提出的政治結論不夠充分。」他說,聯邦政府本應在更廣泛的基礎上制定中國戰略,讓聯邦議院、各州、市政府和企業都參與進來。這一點必須得到「彌補」。瓦德普爾補充說:「中國正在威脅到我們以規則為基礎的國際秩序,我們必須聯合起來表示反對。」
聯合執政黨社民黨議員穆勒(Michael Müller)表示,中美之間的對抗增加令人擔憂。這不單涉及到台灣和半導體問題,還包括在印太地區的權力要求、貿易路線、資源等。穆勒表示,需要有降低、最好是避免形勢激化的方法。他說,中國戰略是一個好的基礎,在闡述利益和目標的同時,「繼續與中國保持對話和批評性的夥伴關係」。
聯合執政黨自民黨議員萊希特(Ulrich Lechte)批評中國在印太地區以軍事威脅姿態要求佔據統治地位。他表示,在與俄羅斯的苦澀教訓之後,在面對「迄今為止的朋友和夥伴中國」時要特別小心。他同時表示,不是要與中國脫鉤,而是在關鍵領域消除依賴性,如拆除關鍵基礎設施中的華為元件。
聯邦議會各委員會將繼續討論該戰略
「中國戰略」中指出,中國是德國最大的單一貿易夥伴國,中國對歐洲的依存度穩步下降,而德國對中國的依賴性近年來日益加深。中國對德國和歐盟而言,既是合作夥伴、競爭對手,又是系統性對手。
「中國戰略」列出了一系列問題,例如,中國在外交政策上對成為世界強國的訴求顯現得越來越咄咄逼人,中國正試圖按照符合其一黨制的利益影響國際秩序,在貿易方面使外國公司進入中國市場困難進一步加大,另外中國對內加大壓制和打壓。
聯邦議會辯論後,相關戰略文件送交各委員會進一步討論。領銜的是外交委員會。
不久前貝爾博克在接受美國福克斯新聞台採訪時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稱作「獨裁者」。中國外交部對這一表述表達嚴正抗議並召見了德國駐華大使傅融(Patricia Flor)。
(法新社、德國聯邦議會)
© 2023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