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 Forschung
2010年7月20日1980年代,一位法國人和一位美國人各自首先發現了HIV病毒。兩年前,這二人--蒙塔尼(Luc Montagnier)和巴爾-西諾西(Françoise Barré-Sinoussi )因他們的發現而榮獲諾貝爾醫學獎。近三十年來,愛滋病研究成為一項國際議題,而德國學者也為此做出了貢獻。
德國治療的首例愛滋病患者
艾克哈特‧提爾(Eckhard Thiel)是德國最著名的愛滋病專家之一。這位柏林夏利特醫院( Charité)院長曾於1981年為德國首例愛滋病患者進行治療。一年半以前,提爾和他的團隊傳出令世界驚喜的消息:他們成功地讓一位42歲的美國患者長期保持穩定的健康狀態。
這位病人於2008年被送往夏利特醫學院,當時他罹患白血病,只能依靠骨髓移植才有生還的希望。特別的是:在80位骨髓捐獻者中,有一位擁有對HIV病毒具有抵抗力的突變細胞受體。歐洲人口中約3%擁有這樣一個突變後的細胞受體CCR5。 這就會阻止HIV病毒進入身體細胞。提爾和他的團隊由此產生了一個構想:或許接受這樣一位捐獻者的骨髓,會讓患者不僅治癒癌症,而且獲得對HIV病毒的抵抗性。這一計劃付諸實施:多年後,這位曾瀕臨死亡的美國患者在血液中不再能查出致命的病毒。專家認為,即便再次被感染,他也能對病毒產生抵抗性。然而,這樣的案例目前仍未出現第二例。因為提爾無法為其他罹患癌症的愛滋病患者找到具有相應突變細胞受體的骨髓捐獻者。而且,這一骨髓移植手術的危險性極高,並不適用於所有的病例。
儘管如此,德國的這一治療例證給全世界的愛滋病研究者帶來了重要的訊息。或許,提爾和他的病人還能為愛滋病未來的研究提供方向,即為抵抗HIV製造出一種有效的疫苗。不過,提爾本人的研究生涯可能不會經歷這一時刻,因為這位醫學教授明年就要退休了。德國的愛滋病研究將失去一位重要的代表人物。
愛滋病研究經費不足
不過,儘管取得了重要的進步,德國學術圈對於未來的研究前景卻並不樂觀。柏林、埃爾朗根、漢堡、海德堡等地的研究者都擔心,德國政府會大幅度削減愛滋病防治研究的經費。過去數年,這筆經費已經不斷在減少。如今,美國為愛滋病研究提供的經費是德國的300倍之多。專家認為,德國的研究已經常年處在經費不足的狀態之下。未來,這一發展趨勢可能還會繼續下去。"醫生無疆界"組織德國分部的愛滋病專家摩登豪爾(Oliver Moldenhauer)發出警告,德國發展援助部考慮削減經費,在未來三年裡,德國為全球防治愛滋病、瘧疾和肺結核基金所提供的資金可能會由6億歐元減少至2億歐元。
之所以削減經費,除了與經濟危機有關之外,還與人們對愛滋病的認識有關。愛滋病儘管目前仍無法治癒,但與過去相比,接受治療的患者能夠在數十年內過上基本正常的生活。至少在富裕的工業國家,確診愛滋病不再與死刑宣判等同。目前每年全球死於愛滋病的約200萬人中,在德國的病例少於1000個。儘管柏林羅伯特-科赫研究所稱,愛滋病是新時期最大的醫學災難,但從統計數據來看,2009年底,德國8000萬人口中"僅有"約67000例愛滋病感染者和患者,比例小於千分之一。
作者:Andreas Noll 譯者:苗子
責編:月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